长毛,是太平军的恶名。因为太平军都披头散发了,才有了这个称号。
长毛,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cháng máo,指太平军,因太平天国成员皆披头散发,故由此称。长毛也泛指盗匪。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在阿长眼中一切的强盗土匪都是长毛。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毛
毛是: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中。
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引申义是细微、微小的意思。
“毛”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中,到了秦朝文字中,“毛”字变得像毛发的形状。到了小篆文字和汉朝文字中,笔画结构变得更为对称。而在汉朝文字,“毛”字变得弯曲。又在汉朝文字中,“毛”字失去了毛发弯曲的形象,而变得平整便于书写。楷书以后,没有很大的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毛”字是单一结构,其金文字形就像弯弯曲曲的毛发的形状,所以毛的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由于毛发是很细小的东西,所以“毛”字引申出细微、微小的意思。
话说在近代的许多正史,比如《清史稿》,以及现代的影视作品中,清朝官员都喜欢管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叫“长毛”或者“长毛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话说1851年秋,洪秀全带领的农民军占领广西永安州(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梧州市蒙山县),并在永安州分封诸王,封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之为九千岁,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跟随洪秀全早期战斗的功臣都得到了分封,而其发动起义的农民军,从这个时期,自称“太平军”,这个事件,史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基本确立了太平天国早期的制度和王权格局,从这里出发,太平天国一路北上,攻克武昌,占据天京,成就了王朝的霸业!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开始大举改革,其中,最令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就是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这些制度虽然很好,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是损害了清政府及当权者的利益,于是,清朝晚期,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掀起了一场针对太平天国的“大反扑”、“大围剿”。
这些反扑和围剿动作,一方面表现在湘军对太平军的镇压行动上,另一方面,就是在舆论上,对太平军形成“高压”态势。其中,给太平军扣帽子,就是清朝的舆论攻势之一。
所以,清朝管太平军不叫“起义军”,而是叫“长毛”、“长毛鬼”或“长毛贼”!因为太平军的士兵为了对抗满清的民族奴役政策,全部披头散发,不剃发、不结辫,而清朝为了“丑化”太平军,就对老百姓说:这些所谓的太平军、起义军,其实是“长毛鬼”!
并在老百姓中不断强化这种宣传,使得许多清朝百姓,谈“长毛”而色变。所以,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后,很难再北上,即使几次攻打到山东,最后也不得不折戟而归,有的甚至战死沙场,从此,没有了音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