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在我们进行体检的时候,会进行一项是心肌酶检查,心肌酶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活动的作用,一起来看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11、乳酸脱氢酶LDH:
LDH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2、谷草转氨酶AST: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其中以心肌细胞含量最丰富,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3、磷酸肌酸激酶CK:
主要分布于胞桨和线粒体。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CK升高,12~24h达高峰,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后CK最大值很少超过7000U/L,如果>7000U/L提示伴有骨骼肌疾病;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诊断AMI最佳的血清酶指标。心肌CK-MB可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100%。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10~12)倍。
5、谷丙转氨酶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那么,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是多少?
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
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
3、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
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一般来讲,诊断是否心肌炎,需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心电图,病史,心肌酶等检查的结果综合考虑的,不能只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就诊断心肌炎的。如果有其他心肌炎的表现,有病毒感染病史,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是考虑有心肌炎的可能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主要包含五项: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 AST 0-40 IU/L、磷酸肌酸激酶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那么,心肌酶谱五项具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LDH高时,会产生急性心梗、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心梗时,12-24h,LDH会偏高,48-72h达高峰,1-2W后恢复正常。恶性肿瘤晚期LDH,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LDH会偏高。慢性肾小球肾炎、SLE、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中,尿LDH可达正常人3-6倍,尿中含多种抑制LDH活性物质,如尿素,小分子肽类,低PH值也可抑制LDH活性。尿毒症患者LDH正常,透析后LDH会增高,因为体内尿素较高,我们通过心肌酶谱五项检查,就可以观察身体的相关疾病。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
健康的儿童在检测心肌酶谱时,检验结果也会经常出现向上的箭头,意思是比检测指标参考值要偏高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专家表明,这与医院该项检测采取的是成人标准有关,儿童心肌酶谱值普遍高于成人,并且年龄愈小,心肌酶谱愈高。
那么,儿童心肌酶谱五项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儿童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儿童各项酶的上限比成人心肌酶谱参考值增高的百分数分别是:CK(肌酸激酶)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约为15%、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约为30%,LDH(乳酸脱氢酶)与HBDH(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约为90%。一般来说,心肌酶谱中各项数值显著升高,超出上述允许范围,才有临床价值。
遇到儿童心肌酶谱升高的检测结果,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或者采取临床干预。通常情况下,如果其他体检结果正常,无其他特殊症状、体征,医生都会认为某些心肌酶谱偏高是正常的。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2心肌酶谱检查项目
心肌酶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活动的作用。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那么,心肌酶谱中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肌酸磷酸激酶(CK);
2、肌激酶同工酶(CK-MB);
3、谷草转氨酶(AST);
4、乳酸脱氢酶(LDH);
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LDH2);
6、a—羟丁酸脱氢酶(a-HBDH)。
此外,心肌肌钙蛋白T(cTn)是反映心肌损伤高度持异、高度敏感的指标,特别是在心肌梗死时出现早、数值高、持续时间长,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疾病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医院已将cTn与心肌酶谱共同列为相关检验项目。
心肌酶谱异常
心肌酶只是心肌炎的其中一个诊断指标,心肌酶高提示心肌是有受损存在,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病史综合考虑一般可以确诊心肌炎。如果根据心肌酶谱检测出异常,那该怎么办?
心脏的心肌细胞含有特殊的酵素,当心肌梗塞或急性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心肌细胞会坏死崩解,这时这些酵素——心肌酶,会溶解到血中,造成不正常的升高。
临床和实验表示,这些酵素——心肌酶(如I型肌钙蛋白-CTnI或T型肌钙蛋白-CTnT)的升高代表此次的心脏病发作是极度危险的,不仅表示心肌细胞受损达某一程度,亦会有较高的机率产生许多重大不良的心脏并发症,再度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等。但发病初期不一定会升高,一般要4~6小时甚至12小时才会上升,所以需持续监控。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心肌酶谱异常后要注意休息,进营养丰富之饮食,以利心脏恢复。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症状、体征好转,心电图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积极纠正。
心肌酶谱高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而心肌酶高说明有心肌损伤的情况,大多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建议按时复查,注意休息。
心肌酶谱反应心肌受损伤的程度,但是现在已经逐渐淘汰了,因为这个指标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都不如心肌损伤标记物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敏感。因此,心肌酶谱高,有可能是心肌缺血等造成的,需要进一步排查。
如果是心肌炎导致的心肌酶高,那么医生主要是强调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常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分别采用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
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
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
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
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期死亡;也可
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大
多较新生儿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为轻,急性期死亡率低,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
暴发型与重型患者少数可出现急性期后持续心腔扩大和(或)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
与扩张型心肌病类同,又被称为“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
”等。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尽相同。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发展,心腔扩大和心力
衰竭致死;也有少数心腔扩大,而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持续数月至数年后,未
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并保持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度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
查均缺乏特异性。如何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上
尚无统一标准。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状都不足以确诊病毒感染心肌。目
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多偏宽,有过病毒感染史及心电图发现早
搏或仅有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学依据就诊断为急性
病毒性心肌炎,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们对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本次研讨会在上两次诊断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又做了修订
,以作为现阶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的参考。
一、病史与体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
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
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
二、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
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 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
异常Q波。
三、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强调定量测定)、CK-MB明显增
高。超声心动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
舒张功能减弱。
四、病原学依据
1.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
或病毒蛋白抗原。
2.病毒抗体:第二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中和抗体或流行性
感冒病毒血凝抑制抗体等)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
一次抗体效价≥640者为阳性,320者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宜以≥25
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根据不同实验室标准作决定)。
3.病毒特异性IgM:以≥1∶320者为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需在严格质
控条件下)。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一、二(1.2.3.中任何一项)、三中任何二项,在排除其他原
因心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同时具有四中1.项者,可从病
原学上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具有四中2.3.项者,在病原学上只能拟诊为急
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塞样心电图改变
、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一
项或多项表现,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在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早
搏或轻度T波改变,不宜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应除外β受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
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
、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区)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