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上膜:即在蛋壳外面,一层不透明、无结构的膜;作用是避免蛋品水份蒸发。
壳下皮:在蛋壳里面的薄膜,共二层;空气能自由通过此膜。
气室:二层壳下皮之间的空隙;若蛋内水分遗失,气室会不断地增大。气室是待蛋产出之后才出现的.是体内外温差所导致的收缩而在壳膜间形成空隙;待受精卵孵化时,随胚胎的发育而增大。
2..胚胎发育中胚胎的物质代谢所斋的营养和呼吸主要是靠胚膜来实现。胚膜包括四个部分:
1)羊膜与绒毛膜
2)卵黄囊 卵黄囊是早期形成的胚膜,于孵化的第二天开始形成,以后逐渐向卵黄表面扩展,第四天包围卵黄1/3,第六天包围卵黄1/2,到第九天几乎覆盖整个卵黄的表面。在卵黄囊上有许多血管,T成循环系统,通人胚体,供胚胎从卵黄中吸取水分与营养。卵黄囊在孵化初期具有与外界交换气体的功能,出壳前与卵黄一起被吸人腹腔中。
3)尿囊
3..鸡的孵化为21天
一日起了珠,鱼眼黄申浮;
二日樱桃起,心脏开始动;
三日血管成,"蚊子"在黄中;
四日定了位,样似小蜘蛛;
五日长软骨,黑眼显单珠;
六日胎盘动,头躯成双珠;
七日离了壳,沉人卵黄中;
八日边口硬,胎在蛋内浮;
九日嘴爪分,头尾来回动;
十日显毛管,血管始加粗;
十一腹毛生,尿囊全合拢;
十二毛长齐,上下颚分明;
十三躯体长,气室分外明;
十四蛋白少,白朝嘴里进;
十五体长大,头朝大端伸;
十六绒毛爽,骨长鳞爪呈;
十七肺发育,小端已封门;
十八已斜口,鸡雏待转身;
十九见起影,已行肺呼吸;
二十闻鸣叫,陆续破壳膜;
二十一小鸡出,发育始结束。
这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鲑属鱼类,体色鲜艳,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也称“七色鱼”。分布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部分水域以及哥伦比亚的河流。
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虹鳟鱼卵球形,直径4-7毫米。卵黄淡黄色、橙黄色、桔红色或红色。卵黄囊长径5-9毫米,宽径3-6毫米。受精后26日(水温在12℃时)孵出,仔鱼全长随卵的大小而异,一般15-18毫米。口开启,鳃耙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开始出现。孵出后23日(水温在12℃时),卵黄囊吸收2/3,仔鱼开始上浮。上浮仔鱼18-28毫米,鳍褶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已消失。鳍条数基本达到定数。随后,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体长15厘米时黑斑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所代替。
虹鳟为冷水性鱼类,是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正逐年增长。
虹鳟属于肉食性,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鳟生活极限温度0-30℃,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
与虹鳟相似的品种还有硬头鳟(steelhead, salmon gairdneri)与大麻哈鱼、缸鳟鱼同属鲑鳟鱼类,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的kuskokwin河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和平河等水域。由于基因工程的贡献和驯化手段的不断完善,硬头鳟已可以在淡水中实现集约化养殖。硬头鳟属肉食性鱼类,喜食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亦食植物碎屑;一龄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主;二龄以上的鱼以鱼类为主。
另一相似品种为金鳟,原为虹鳟鱼的变种,因全身金黄,所以称为金鳟,同虹鳟一样为冷水养殖的鱼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