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的是幼儿,特别是小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是指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殴打、踢打、咬人,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喊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如用暴力拿走他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他人的意图出发,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伤害他人或事物的人,其重要性在于考虑侵略的动机。在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被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故意或攻击性伤害。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为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就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的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教育要求一致,既不可打骂也不可溺爱。
攻击性行为 是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教师教育网根据《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整理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三、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在 游戏 、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或父母没有理睬或听之任之,其实就是默许的孩子的做法这也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加重。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挫折,对于幼儿而言,挫折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
五、如何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1.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改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给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和影视剧作品都可以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提高儿童的 社会 认知水平。可以组织角色 游戏 ,让孩子在 游戏 中体会他人的 情感 ,达到移情训练的目的哦。
3.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和自控能力。家长或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幼儿各抒己见。如:“当我们生气时应该怎么办?”
攻击性行为在考试中偏向于案例选择或者案例分析,考生在备考时熟记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因素等知识,全面剖析案例,作答时要贴合案例作答,明确题目考查内容。考生可以通过历年真题和题库进行巩固掌握。
你好,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或毁坏物品的敌对行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攻击性,即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武器去踢别人;二是言语攻击,如以嘲笑、讽刺、诋毁、谩骂等手段欺凌他人。
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对孩子性格本身有影响,但家庭的养育方式影响更大。
要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首先要反思,看看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
比如我女儿不耐烦。当她在4个月大的时候特别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她的情绪会很激烈,还会大叫。
当她8个月大的时候,她有时会把东西扔在地上。我们有时会对她说:“坏孩子,打吧”,并做手势要打。结果,她也照做了。我们一说“打”,就要伸手打人。
现在14个月了,更是如此。
每次开玩笑说要打奶奶,打妈妈,打宝宝,她不仅开始打,而且不会打错人。
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这样。如果他们继续习惯于“殴打”,暴力打人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说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尽量不要对孩子使用暴力,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更不要让孩子看光头壮汉等暴力漫画。相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消除,他们的行为会逐渐得到纠正。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奇怪的是,经常使用暴力语言和脏话的家庭的孩子会说攻击性的语言。
如果家庭没有这些问题,那就要看幼儿园和孩子的玩伴有没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进入社会的孩子会受到更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为孩子的人际关系做出选择。“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有一个好的环境。
孩子只是偶尔有攻击性行为也没关系。家长也可以通过陈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打骂,运用共情、进步鼓励等积极的管教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
请记住不要当众责骂管教,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孩子攻击另一个孩子时,道歉,把孩子抱走,然后私下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