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解释
亦称“ 败血病 ”。霉菌或球菌、杆菌等病菌侵入血液所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发冷、发烧,皮肤或 黏膜 有出血点,肝脾肿大,严重时发生昏迷或休克。
词语分解
败的解释 败 (败) à 输,失利,不 成功 ,与“胜” 相对 :败北。败退。败绩(a.连队溃败;b.事业的失利)。败诉。败笔。败局。两败俱伤。 战胜,使失败:大败敌军。 毁坏:败坏。败露。 解除,消散:败火。败毒。
败血症(septicemia)是细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血液循环,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是一组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按照一般概念把细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所导致的感染分为毒血症(感染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毒素入血造成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菌血症(细菌一过性入血,很快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表现为短暂感染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败血症(如上述概念)、脓毒败血症(细菌入血引起感染并迁徙到身体其他部位,导致迁徙性感染灶发生者),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区分各种情况,可能导致诊断混乱;实际上,无论细菌还是其毒素入血,都会导致一系列相似的临床综合征,如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加,甚至休克、器官功能损害,为此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对各种原因(包括感染)导致的上述综合征进行描述,该概念能更好地反映多种病因所致的人体炎症反应情况,临床处理也具有类似性,严重SIRS也被称为脓毒血症(sepsis)。基于此点,败血症应该包括细菌入血并导致感染综合征的所有感染;对一些特殊细菌所导致的败血症,由于其表现独特,已经成为独立疾病,不再属于普通败血症范畴,如伤寒、布氏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在特定情况下,败血症也被称为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由于败血症的感染多样,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也比较复杂,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真菌等,主要菌种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从体内已有的病灶不断地或周期性地进入血流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因此不论是从原因上还是从症状上来看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中形成脓肿倾向强的称为脓血症(德Pyamia)。败血症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绝大多数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预后差。
如今更进一步认为败血症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后激活并释放炎症介子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和衰竭。即不仅看到了致病菌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也重视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及结果。现已知炎症介子有补体成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肿瘤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干扰素(IF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巨噬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MPIC)、蛋白酶、凝血恶烷和氧自由基等。
某些特殊疾病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等都有败血症期。除这些全身性疾病外,最常见的原因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状球菌。许多化脓菌常常引起继发性败血症。败血症的病状根据病原菌种类、毒力及机体防御机制的不同而不一致。由于细菌毒素可引起心脏、肝脏、肾脏、肌肉等实体变性,在以脾脏、淋巴结等为中心的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防御反应之外,还可出现由于细菌的局部影响所引起的急性炎症等败血症的主要病变。治疗上使用各种抗生素等化学疗法。
详见百科词条:败血症 [ 最后修订于2016/11/28 13:59:07 共104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