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又称赫尔尼亚,是原来位于腹腔的脏器由腹壁损伤所形成的破裂孔或异常扩大的天然孔道脱出到皮下或其他解剖腔内形成的囊状肿物。常见的疝有脐疝、阴囊疝和腹壁疝,而猪以前两种最常见。病因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疝多见于仔猪,是由于某些解剖孔(脐孔、腹股沟环等)先天性过大引起的,并与遗传因素(特别是公猪)有关;后天性疝常因机械性外伤、腹压增大、小母猪阉割不当等原因而发生。疝一般由疝孔、疝囊和疝内容物组成。疝孔是肌肉破裂孔或扩大的天然孔,内脏由此脱出。疝囊由腹膜及腹壁的筋膜、皮肤等组成。疝内容物是通过疝孔脱出到疝囊内的一些可移动的内脏器官,多为小肠肠襻、网膜。当猪的体位改变或人用手压迫疝囊时,疝内容物可通过疝孔而还纳到腹腔的,称可复性疝;用手压迫或改变身体位置依然不能整复疝囊内容物的称不可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到腹腔的原因有:疝孔比较狭窄或者疝道长而狭;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肠管之间互相粘连;肠管内充满过多的粪块或气体。如果疝内容物嵌闭在疝孔内,脏器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生淤血、炎症、甚至坏死等统称嵌闭性疝。
腹腔内脏器官连同腹膜一起由腹腔天然孔道或病理孔道脱落于皮下或邻近腔道内叫疝。猪的疝常见阴囊疝、脐疝2种。
仔猪出生后,睾丸下降到囊中,腹股沟管关闭,若腹股沟管内环过大,肠管从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就会发生阴囊疝;或因猪尖叫、追赶抓捕等,使腹压增高,肠管从鼠蹊部进入阴囊内而引起。
肠管通过脐孔进入皮下,称为脐疝。常见先天性脐孔闭锁不全,或仔猪便秘、过食、捕捉等诱因,使腹压增大,肠管由脐部脱入皮下而形成。
(1)阴囊疝的治疗 鞘膜外结扎阉割法:将患病公猪后肢提起(横卧保定也可),局部用碘酊严格进行消毒,沿睾丸纵轴切开皮肤,不切开总腹膜。分离组织(注意保护好总鞘膜),还纳肠管。为防止肠管再次突出,可将精索和总鞘膜扭转若干圈,用止血钳固定,在靠近腹股沟外处进行精索和总鞘膜贯穿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下方将精索和总鞘膜剪断,摘除睾丸,用碘酊消毒,敷上青霉素粉;最后,缝合皮肤,涂碘酊。
如果阉割后出现疝气,还纳肠管后,也要找到总鞘膜,进行扭转结扎,消毒并缝合皮肤。
腹股沟轮缝合法:适用于腹股沟轮较大,不能用第一法治疗的。将病猪两后肢系绳,头向下倒悬保定,消毒患侧腹股沟部,切开皮肤约4~6厘米,直至暴露腹股沟外轮,分离总鞘膜,将总鞘膜腔内肠管送还腹腔,再用针在总鞘膜和精索上穿透一两针进行结扎,切除睾丸,结节缝合腹股沟轮,撒上青霉素粉,最后结节缝合皮肤,闭合创口,外涂碘酊。如系双侧性疝气,另侧按同法做手术。
(2)脐疝的治疗 行仰卧保定,局部剪毛消毒,用1%普鲁卡因溶液10~15毫升作浸润麻醉;然后,靠近脐孔沿与躯干平行的方面切开皮肤,分离组织,保存好疝膜,将疝膜和肠管送回腹腔。如果肠管与疝囊有粘连时,应在疝囊上开一小口,用手指伸入,小心地进行钝性分离;然后,将疝囊及肠管送回腹腔,疝轮应切除一点,造成新创处进行结节缝合,撒上青霉素粉,再结节缝合皮肤,外涂碘酊。猪脐疝往往由于闭锁不良再发者较多,治疗时应注意。
一般不影响生育。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治疗:1岁的婴儿可用疝带压迫6个月,随肌肉渐增强有可能治愈。难以耐受手术的年老体弱者可佩疝带,其他患者原则上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对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