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2.比喻缺点、过失。
百科释义
疮痂,读音chuānɡ jiā,汉语词语,解释为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一、番茄疮痂病的发病症状该本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它主要危害番茄的叶子、茎和果实。
靠近地面的老叶子首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层叶片发展。在发病的早期,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深绿色的斑点,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连成的黄褐色病斑边缘不规则、不明显。病斑表面较粗糙,周边有黄色晕圈,内部较薄,有油脂状光泽。后期叶片逐渐干枯。
茎部发病,首先在茎沟处呈现白色水渍状斑点,随后扩张成长椭圆形深褐色斑点,裂开后呈疮痂状。
果实发病受害的主要是着色前幼果和青果。果实表面首先出现褪绿白色斑点,然后扩展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的近圆形粗糙的枯死斑点,直径为0.2-0.5cm,边缘呈黄绿色晕圈。一些病变可以相互联接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如果在长期高温高湿下,田间番茄植株的叶子可在短期内焦枯。
二、番茄疮痂病的发病规律番茄疮痂病的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地表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初侵来源。在田间,主要通过大风大雨或农事作业传播,也可以通过昆虫传播。病原菌通常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叶片。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叶片感染后3-6天就致发病,果实5-6天发病。只要田间有10%的植株发病,它们产生的病菌总量就足以使整个田块发病。
病菌繁殖的最佳温度是27-30℃,56℃的温度下10分钟就可致死。番茄疮痂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很大关系,而高温高湿和多雨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夏季持续大风降雨、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或钻蛀性虫害的发生都会导致植株出现伤口,这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并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另外,粗放的耕作管理、病田连作、追肥不及时以及植物长势弱,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并加剧病情的发展,与茄果类蔬菜轮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三、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生产中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重在对病害的预防。发生病害的田块应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2-3年以上。
选用无病的种子和种子包衣或消毒:选用正规公司的种子并在播种前进行种子药剂包衣或对种子消毒,用55℃的温水浸泡15分钟,然后转移到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再进行催芽播种,也可以将种子用1:10农业链霉素浸泡30分钟浸种。
加强田间栽培管。(1)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番茄种植的密度,适时进行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园深埋或焚烧(2)加强雨季的排水工作,减少田间湿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可以通过起垄覆盖地膜栽培,膜下灌水,尽量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3)适当施入氮肥,重施磷钾肥,增施菌肥、腐熟有机肥,以活化土壤并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的预防。在坐果后,使用5000倍液的新植霉素,或4000倍液的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或500倍液的50%DT可湿性粉剂,或500倍液的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交替喷施。每10天一次,连续2至3次。发病初期每3天一次,连续3次。
病株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称为“坏死”。有的整个植株或整个器官坏死,有的仅局部组织坏死,其扩展受到限制,形成斑点。叶片上形成斑点是叶斑病最常见的病状。各种叶斑病的病斑往往有特定的形状和大小。最常见的是圆形、近圆形病斑,也有多角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的大小、颜色、形状、结构特点和产生部位等特征都是识别病害的重要依据。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或汇合,往往产生较大范围的坏死,造成叶枯。许多叶斑病的病斑形态因抗病性而改变,可以区分出感病型和抗病型。病毒侵染的叶片,也能出现形状不同的局部坏死斑点和条纹,后者如线纹、环纹、橡叶纹、蚀纹等。“疮痂”也是一种局部坏死症状,发生在叶片、果实、块茎、枝条等部位表皮,伴有细胞增生,形成木栓化组织,略隆起,表面粗糙,有时凹陷破裂,似结痂的疮痕。
叶柄、茎部、穗轴、穗部、果实、根部等部位也发生坏死性病斑,严重时造成发病器官枯死或腐烂。植物茎顶生长点部位坏死,称为“顶枯”。树木枝梢顶部坏死,且坏死部分由顶端向下发展,蔓延到枝条基部或主枝或主干上,这叫“梢枯”或“回枯”。一些缓慢生长的真菌或细菌,侵染树木枝干,引起皮层组织慢性坏死,形成大小和形状不等的凹陷开裂斑块,称为“溃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