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的解释
中医病症名。四饮 之一 。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疾病。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词语分解
痰的解释 痰 á 气管、支气管或肺泡 黏膜 分泌出来的黏液:痰喘。痰厥。痰盂。吐痰。 部首 :疒; 饮的解释 饮 (饮) ǐ 喝,又特指喝酒:饮水思源。饮酒。饮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 形容 悲哀 到了极点)。饮鸩止渴。 指可喝的 东西 :冷饮。饮料。饮食。 中医汤剂的一种类型:香苏饮。饮子(不规定 时间 服用的汤剂)。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痰饮5 悬饮6 支饮7 溢饮8 参考资料附:1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方剂2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穴位3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中成药4 古籍中的水饮内停证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饮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饮证 已经自动替换为 水饮内停证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shuǐ yǐn nèi tíng zhèng
2 英文参考fluid retention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水饮内停证为病证名[1]。见《证治汇补》。又称“饮证”[2]。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1]。以眩晕,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涎液,苔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2]。又因水饮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2]。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
4 痰饮痰饮为病名[3]。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3]。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3]。痰饮为水饮内停证之一[3]。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3]。本证一名流饮[3]。
5 悬饮
悬饮为病名[4]。四饮之一[4]。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4]。治宜逐饮为主[4]。方用十枣汤、三花神佑丸等[4]。悬饮类似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4]。
6 支饮支饮为病名[5]。四饮之一[5]。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5]。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5]。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5]。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5]。
7 溢饮溢饮为病名[6]。四饮之一[6]。多因大渴暴饮过多,或水气溢于肢体肌表所致[6]。《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症见身体痛重,支节烦疼,或兼见喘咳胸闷等[6]。治宜温肺化饮,发汗去邪[6]。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6]。
8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