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笄礼,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笄礼由来: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行礼意义:
“笄”是一种发簪。笄礼的方式非常优美,因为它是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笄礼,也称为及笄礼。中国古代女性年满十五岁则行笄礼,仪式流程包括改变束发的方式、用一种称为“笄”的长簪将头发挽起。自周朝开始,笄礼往往举行于贵族女子许嫁之后、出嫁之前。它与男子所行的冠礼相对应,象征着一个人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一、十五及笄中国古代礼仪习俗把及笄礼的年龄放在十五岁,其中是有现实原因的。
先秦时代古人平均寿命短,结婚时间也往往提得比较前。一般来说,贵族女性十四五岁左右经过许嫁、婚姻教育等准备工作,然后进入婚姻,因此位于许嫁和结婚之间的十五岁,就被认为是“及笄之年”的标准。
实际上及笄礼本身看的是何时许嫁、何时结婚,并不一定拘泥于十五岁举行。相关古籍中曾有记载,如果一个女性一直没有许嫁,那么当她年满二十的时候,也应当举行笄礼。
二、笄礼的流程笄礼的主要流程看上去并不复杂:将女性的长发挽成发髻,用特制的长簪子绾住。核心流程虽然只是改换一个发式,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有主持者、观礼者等多人参与,仍然有一整套繁复的仪式要走。
主持笄礼的人通常是受笄者的母亲,再约请姻亲中贤德有礼的女性长辈担任加笄。在古代,贵族少女受笄后,往往还要由专人教授婚姻生活所需的品德、礼貌、针线技艺等等。后世则一般由受笄者的母亲来负责教导此类知识。
笄礼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目前发现的笄的实物中,最早一件出土于河姆渡遗址。
三、衍生:将笄之年十五岁为“及笄之年”,是对女性来说十分重要的人生阶段。由此还衍生出了“将笄之年”的说法,指的是女性的十四岁,意谓虽然尚未行笄礼,但从教育和心理上都应当做好笄礼的准备。
《红楼梦》中贾府上下为表达重视为薛宝钗庆生,庆祝的就是她“将笄之年”,即十四岁的生日。
如今传统文化复兴,不少人和地区也已经开始举办及笄典礼。不过,由于古今生产力情况不同,古代笄礼代表婚嫁节点的意味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实用。现代人的“及笄礼”更接近于西方文化中的成人礼,代表着这个人即将成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要走上属于自己的全新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