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基础知识】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概念比较: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的机械增长 —— 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上两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二、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 ——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出生率是指出生人数与全体人口的比率)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 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小。
社会环境因素 —— 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影响着生育率。
从统计数据来看,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
(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 —— 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是影响人口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 对死亡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地理角度出发,课本主要说明的就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产生的影响。
1.气候、水、土壤等 ——
直接影响:如克山病(我国北方地区常见、水土中缺硒造成)、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水土因素有直接关系。再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水土中缺碘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高;某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氟骨症,是由于环境中含氟过多造成的。
间接影响:如湿热多雨的夏季,疟蚊会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2.大的自然灾害 —— 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
3.环境污染 —— 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人类癌症的发生大多与环境因素有关。据1993年统计,恶性肿瘤是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其中又以肺癌死亡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农村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这些情况都与环境直接有关。
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原始社会 —— 人口数量很少,生活空间狭小,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因而对环境影响很小。
农业社会 ——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家禽、营造房屋、兴修水利等)对环境的改造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 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加剧,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教材第8页图1.5)表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人均污染物(CO2)的排放量也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人口数量增多,其影响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1.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使生活排污量剧增: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生活排污在大多数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地区,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3.大量的生产废弃物:人口数量增多,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工业上的“三废”、农业上的化肥、农药(主要污染水源)等。
(二)正确认识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 ——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口数量增长会对环境恶化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人口数量问题。
另一方面 ——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人口素质问题、政策、技术水平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因此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重点难点分析】
1.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减变动,主要取决于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即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世界各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增长快,否则人口增长则缓。
(2)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力需求也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提高了,从而造成一大批相对过剩人口,在客观上要求减少人口,这是造成自然增长率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农技水平、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农业仍占绝对优势,生产力发展要求劳动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高出生率。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完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的能力提高,婴儿的死亡率也大大下降等,又解除了父母担心子女夭折而欲多生的后顾之忧,使出生率下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口死亡率仍比发达国家高。
(4)政府政策在历史上不少国家政府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以制定人口政策来试图干预人口增长过程。如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政策;欧洲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鼓励生育的政策。
(5)政治状况政治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政局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发生战争会使人口死亡增多,同时疾病与饥荒往往与战争伴生,使人口死亡率上升。
(6)自然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反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人口的增长。在一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也会使死亡率上升。
此外,婚姻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状况等对人口数量的变化都有影响。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各有哪些特点?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2)生育率
就直接生育行为来说,人口的出生率只与妇女有关,更确切地说与育龄妇女有关。育龄妇女是指处于有生育能力年龄的妇女,根据妇女的生理状态,国际上把育龄妇女的年龄限定为15岁到49岁。因此,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与育龄妇女数之比。生育率可以全部育龄妇女为分母计算,得出一般生育率;也可分年龄计算,得到各年龄妇女的生育率。生育率和出生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育率水平是出生率水平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妇女生育率越高,出生率也越高;出生率低,意味着妇女生育率也低。但出生率除了受妇女生育率的影响之外,还受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影响。
(3)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婚姻制度、生育意愿、生育政策、避孕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如课文中图1.2“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中的统计数据来看,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说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育率的差异。有资料表明,现代女性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和一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平均初潮年龄相对提前,使女性人口有生育能力的时间得以延长,也就是说使女性潜在的生育力得以提高。然而潜在的生育力并不是实际的生育力,女性初潮年龄的提前也并不表明她们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提前。事实上,在那些女性初潮年龄提前较为明显的发达国家,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却日趋增大。
还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与环境对死亡率的作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在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下,生育率往往也较高。人们之所以愿意多生孩子,主要是为了保证家庭后继有人。这种由于婴幼儿死亡率高而诱发的补偿性高生育率现象,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如果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的话,那也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所施加的间接作用。
(4)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环境与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政治因素、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等对死亡率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比较直观。我们本节教材中,主要讨论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首先,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1)有些因素是直接的。例如,克山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疾病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危害非常突出。克山病是当地水土中缺硒造成的。还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就是当地水土中缺碘造成的。这一现象在我国以前的表现十分明显,为消除这一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在我国政府要求群众食用加碘盐,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一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的氟骨症(骨关节僵硬),是当地环境中氟的含量过多引起的。等等。(2)有些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如在湿热多雨的夏季,由于疟蚊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能明显上升。还有,在冬春季节,我国较为流行的疾病有乙型脑膜炎,其影响较广,为此,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了消灭乙型脑膜炎的各种宣传活动与救治中心,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往往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受灾地区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例如,1976年,我国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1999年9月,台湾省花莲发生7.6级强烈地震,10月,该岛嘉义市又发生一次6.4次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特大地震等。还有我国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2年美国东部遭受暴雨和龙卷风的袭击等等,都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使死亡率上升。
此外,环境污染对死亡率也有明显的影响。目前普遍认为,环境污染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癌症的发生大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即便某一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较低,如果在此地长期生活,多样化的有害物质可能对人的机体产生不间断的微小损害,积累的结果能够导致人体生理和免疫能力的退化,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不过,要确切地估计环境污染到底对死亡率有多大作用,却比较困难。为此,我们还应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研究与防治,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由于人口数量很少,生活空间狭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时期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度,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由过去的完全依赖自然环境,逐步通过日益扩大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人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对动植物品种选育和传播,改变了陆生物种群的分布;修建道路、开凿运河,构筑城垣、采矿冶炼、建造“金字塔”“长城”等,进一步改变了原始的自然景观,但是,在利用环境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如因大量砍伐森林和破坏草原,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土地的沙漠化,使一些文明地区沦为废墟或荒漠;盲目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带来了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血吸虫病的蔓延等。
进入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也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水等,在大多数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地区,往往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3)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更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一些有害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对水源的污染等。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大量的生活废弃物产生了,垃圾清运量随之直线上升;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粮食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不得不加大开发资源的力度,大量施用化肥,而这又带来水源等的污染问题。总之,我国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处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惟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才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已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们已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等等。
http://ett.edaedu.com/resource/lnwb4z1whrpfrozt6xtl61djkfujrm8pfd/index.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