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左右,宝宝开始可以迈出小步伐,也因此让爸妈注意到孩子的下肢发展,无论是步行姿势、腿部形状或走路状况,都会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异常」都值得造成家长的担心与恐慌,透过专业医师的解说,能够让父母更清楚如何以正确态度面对孩子的发展里程。
常听到老一辈的祖父母们说:「孩子的骨头比较软,如果坐姿不正或发现状况不尽快矫正,会导致骨骼变形。」这是真的吗?事实上,孩子的筋骨的确比较柔软,但骨骼并不太会因为习惯而变形。亚东医院骨科部儿童与矫正骨科主任蓝宗裕表示,宝宝在出生前,已经将身体所需的骨骼发展完全,若胎儿的骨骼有缺损,例如:缺一段大腿骨或小腿骨,在妇产科医师的协助下,都能经由高层次超音波检查出来,仅少数案例是出生后才发现骨骼有缺损的。至于影响骨骼异常的原因,一般来说,先天性的比例较高,像是经由遗传而产生的扁平足等。另外,也可能是胎儿在妈咪肚子里时,因为子宫空间狭窄,导致宝宝骨骼弯曲,蓝宗裕主任说明,宝宝在即将临盆前,胎头会转为头位,即一般常见的由头部开始分娩。但若宝宝的胎头未顺利反转,就是所谓的臀位,将由腿部开始分娩,以这种姿势分娩的胎儿,相对上骨骼会比较容易受到影响。」
其实许多父母关注的骨骼问题都不是最迫切需要治疗,像是O形腿、垫脚尖等状况,这些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而有所改善。为了避免家长病急乱投医,或者承受不必要的烦心问题,充分了解骨骼发展问题将是必经课题。
一般来说,腿部异常在外观上较容易被发现,除了髋关节脱臼与马蹄外翻足需要一出生就尽快矫正之外,其他包括O型腿或扁平足,都是需要爸妈长时间与医师配合达成评估、矫正与手术。除了减少孩子坐螃蟹车之外,补充足够的营养素,例如:维生素D、钙质等,才能让孩子顺利成长。以下为常见的骨骼发展状况,供父母做参考。
1先天性髋关节脱臼
许多父母不明白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治疗的必要性,事实上,这才是对孩子影响较大的骨骼问题之一。
所谓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一般认为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到压迫所引起骨骼变形,常见于怀孕第一胎、肚皮及子宫较紧、羊水少、胎儿胎位不正等状况下,其中又以女婴更容易发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习惯替新生儿包包巾,深怕孩子着凉,但若将宝宝包裹得太紧,会使髋部被限制于伸直、内收姿势,而且不易活动,长时间将导致不稳定的髋关节发生脱臼,因此,爸妈应避免包裹包巾或将包巾放松一些,让宝宝的下肢能自然外张,便可降低脱臼的发生机率。
蓝宗裕主任指出,新生儿分娩后,产房医师会协助检测有无髋关节脱臼问题,一般有经验的医师都能顺利检测出来,提供有效的治疗。如果能在出生4个月前诊断,可以使用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髋关节外展吊带」(Pavlik Harness)来做矫正,此种吊带可使髋关节固定在相对稳定的位置,随着骨骼肌肉的成长,让发育不全的髋关节慢慢矫正。一般配戴的时间约2~3个月,这期间需配合超音波的检查确认髋关节是否有正确的复位;婴儿4~5个月大时,由于已经会翻身,建议使用外展支架再固定数周。然而,脱臼现象若在1岁后才治疗,就容易有不易复位或复位不完全的可能;若在宝宝开始站立、走路后才发现,此时宝宝活动力旺盛,很难以吊带约束,可能要透过石膏固定。
少坐螃蟹车,补充足够营养素,宝宝下肢骨骼发展5种状况 2下肢长短不齐长短腿的发生原因与髋关节脱臼息息相关,也可能是因为先天性,例如:半身肥大症、先天性短股骨症、骨骼缺乏症等原因所造成。蓝宗裕主任解释,下肢长短不齐若相差在1~2公分以下,不自知者大有人在,由于相差甚少,即使不治疗也不会造成特别影响。但若相差3~5公分,甚至5公分以上,外观上就能看到患者有垫脚尖或跛脚现象,长久下来,因骨盆倾斜、走路姿势不良而出现脊椎侧弯等后遗症也是有可能。
由于小朋友成长速度飞快,腿部的长短差异会因时间变化而有改变,透过长期追踪更能预测出日后真正的差距,进行计画性的治疗,对症下药。举例来说,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人只要调整好髋关节,长短腿问题也会自然改善。至于由其他原因造成的长短腿,较常使用方式是抑制长度较长的侧腿部之生长板,让长度较短的侧腿之生长速度慢慢赶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安全、简单、少并发症,缺点为患者最终的身高亦受到抑制。另一种较困难的方法比较长使用在两腿长度差距较大或介意身高者,透过把骨头敲断、打石膏,让骨头渐渐生长接上的方式,达到将长度较短侧腿拉长的目的,不过,过程很麻烦,每间隔3~4个月就要动1次手术,除非患者意志力惊人,否则治疗过程疼痛难耐,非一般人能忍受。
3扁平足(足外翻)扁平足俗称鸭母蹄,是小儿骨科中常被咨询的项目。2岁以前,因儿童足部筋膜相对柔软,因此,于站立时无法出现足弓,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是扁平足,但此时的扁平足既不会有症状,也无需治疗。待孩子3~6岁之后,足弓渐渐发育,扁平足宝宝的比率也会降低不少,若孩子仍有扁平足的症状,爸妈必须格外注意。造成扁平足的原因很多,不外乎以下几点:
1.因胎儿在子宫内受到压迫形成外翻足,导致足弓的内侧较为松弛,站立时承受较多的体重,使脚底有更多部分接触地面。
2.部分孩子先天韧带比较松弛或肌肉比较无力,造成原因可能是生理或病理性,例如:先天性皮肤松弛症、先天性肌无力、唐氏儿等,由于组织无法支撑足弓而形成扁平足。
3.极少数的扁平足是属于先天性或结构性足部异常合并扁平足,包括先天性垂直距骨异常,先天性蹠骨融合等,治疗上显得更困难。
4. 8~10岁左右, 90%以上的儿童都具有正常的足弓。不过,有一群儿童却会发展出特殊的肥胖扁平足症候群,特征为超过平均年龄的体重、食欲好却不爱动、跟腱过紧、蹲踞困难等。蓝宗裕主任表示,此类型扁平足是因为跟腱过紧,加上体重过重而造成的足弓塌陷。
5.内侧足弓处多长一块赘生骨,使足弓的肌肉牵引力量消失或减弱。
6.扁平足父母可能因为遗传因素,较易生出扁平足宝宝。
扁平足族群由于缺少正常足弓的弹簧作用,走路及跑步的足部都得承受更大压力,蓝宗裕主任认为,爸妈发现孩子是扁平足时,不必急者要求医师治疗,部分小朋友会渐渐自然恢复,若到8、9岁后仍有足根外翻等扁平足症状,并且无法久走、常扭伤、足踝内外疼痛、常跌倒,则可考虑透过手术治疗。基本上,手术可透两大类方式进行:
微创手术矫正: 适合成长期的儿童(男性12~14岁前、女性10~12岁前),可接受跟腱延长、副周状骨切除、后胫肌加强或距骨下矫正器置入微创手术,仅需1小时,术后以石膏固定2~3周,手术隔天即可出院,1个月后便能恢复正常运动。
穿着矫正鞋,治标不治本
坊间宣称有疗效的矫正鞋很多,即使医师告知家长没有穿的必要,不少家长还是会主动要求医生让孩子使用矫正鞋垫或穿矫正鞋。事实上,矫正鞋或能让孩子在走路时,获得较佳的舒适感,例如:比起穿鞋底较平或没有包覆性的拖鞋,扁平足的孩子穿着有支撑足弓的鞋底,的确能达到降低足底疼痛或减少跌倒、扭伤,但仍无法因长时间穿矫正鞋而建立出足弓。
手术矫正(跟骨延长): 适用于骨骼已发育完成生长板且愈合之青少年(男性应大于15岁、女性大于13岁),针对扁平足伴随神经肌肉疾病者,例如:脑性麻痹或有严重足外翻者,能达到较佳的矫正效果。术后照顾须以石膏板固定1个月,约1~2个月后能回到正常运动。
少坐螃蟹车,补充足够营养素,宝宝下肢骨骼发展5种状况 4O型腿、X型腿
2岁以下宝宝大多因生理性的自然现象,会有O型腿现象,除非是因病理性因素,导致腿部异常,才要尽早矫正或治疗,例如:佝偻症(rickets)、布朗特氏症(Blount's disease)、先天性骨骼异常,甚至是骨折。
蓝宗裕主任强调,2岁前的宝宝若有O型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中受到胎位、生产压力或身体姿势维持蜷曲的影响,髋关节及膝盖以弯曲的姿势蜷缩起来;在1岁半前,小腿和双脚掌会向内转,视觉上就会出现我们所见到的O型腿;到1岁半~2岁左右,宝宝开始学会行走,双脚脚掌慢慢转正向前,腿部也会渐渐拉直;但约2岁左右,宝宝膝盖关节会逐渐外翻向前,且肢体有自动矫正却容易过度矫正的情形发生,便产生X型腿。不过,4岁后,宝宝腿部骨骼的生长平衡机制开始运作,会再将腿部的X型曲线拉直,通常6、7岁后逐渐接近正常,这种由「O」、「X」到「拉直」的变化,称做「钟摆现象」。过程中产生的腿部变化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太过担心,也无须自己当医生听信古法矫正或替孩子拉直腿部,避免使孩子腿部发育受到阻碍。
虽然大部分孩子的腿型异常都属于单纯的钟摆现象,随着时间能完全复原,但一部分还是隐藏着病理性因素,例如:生长板受伤、生骨功能不全、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脱臼等,以下为常见的病理性O型腿:
佝偻症( Rickets ): 佝偻症(Rickets)是最常见的病理性O型腿,有先天与后天性两种,此乃缺乏维生素D所引起,需检验其为后天性缺乏钙质、维他命D营养不足,或是先天性的遗传疾病。若宝宝严重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体内磷与钙的代谢问题。缺乏磷与钙这两种对骨骼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会使肌肉及骨骼发展衰弱,宝宝腿部呈现不正常弯曲、膝盖关节内翻等症状。
布朗特氏症( Blount's disease ): 布朗特氏症好发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主要为内侧生长板出现不明问题,导致胫骨内侧生长停滞而外侧持续生长,使宝宝腿部骨头逐渐弯曲,并且渐渐恶化,不但O型腿明显,行走上也会有困难,目前看来可能是与宝宝过于肥胖或太早学走路、乘坐螃蟹车有关。
蓝宗裕主任呼吁,若孩子2岁后仍有明显的O型腿,家长应尽早带宝宝请医师协助评估是否有矫正或手术需要。
W坐姿导致腿型变化?
许多家长相当介意孩子在玩玩具或看书采取呈现「W」型的坐姿,深怕这样的弯曲姿势会使他们的骨骼产生变化,蓝宗裕主任认为,3岁左右,孩子之所以会将腿部弯折成W型,是因为顺应当阶段的腿部发展,这种坐姿对他们来说,相较于盘腿更为舒服。至于该不该纠正?蓝主任则表示,绝大部份的O型、X型腿都是属于生理性或病理性,较少因为采取此种坐姿而造成。
少坐螃蟹车,补充足够营养素,宝宝下肢骨骼发展5种状况 5马蹄内翻足
马蹄内翻足的英文说法为Clubfoot,顾名思义就是女生在酒吧里穿着高跟鞋,足部形状呈现内八姿势的模样,外形上呈现后脚跟紧缩、内翻、蹠骨内收的僵硬姿势。
马蹄内翻足的病因目前尚未厘清,大致上分成两派说法,第一种认为认为足部本身正常,但因在胎内受挤压而致变形;第二种理论则支持内在因素,认为足部的神经、肌肉、韧带或骨骼在胚胎发育上就不正常。蓝宗裕主任表示,马蹄足的外在表现非常明显,通常一出生就能轻易看出来是否有症状,务必要在第一时间治疗,对宝宝才是最有效的。
若属于足部本身发育不正常的马蹄内翻足,即使在经过矫正后,还是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但若姿势被挤压的马蹄足,则可透过石膏治疗或运动方式达到矫正效果。石膏固定法的效果较佳,每1~2周更换石膏1次,采取渐进式方式慢慢将外翻的足部拉正。虽然对新生儿来说,打石膏会有很高的不适感,可能引起哭闹或抗拒,但相对于日后行走上的困难,矫正还是有绝对的必要性。
蓝宗裕
学历: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经历:美国杜邦(A.I.Dupont)儿童骨科中心研究员、台大医院骨科部儿童骨科研究员、台大医院骨科部总医师、中华民国骨科专科医师
现职:亚东医院骨科部儿童与矫正骨科主任、亚东医院骨科部与创伤小组主治医师、台大医院骨科部兼任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兼任讲师、中华民国教育部部定讲师、中华民国骨科医学会会员、中华民国小儿骨科医学会监事、中华民国骨创伤医学会会员、台湾骨科足踝医学会会员、美国骨科医学会会员
体育免考是针对伤残学生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体育考试而制定的政策。
残免:残疾考生(指身残、侏儒症等)可申请体锻效果评价免试,经批准后按满分计入升学成绩。
病免:患重大疾病考生(癌症、白血病、痴呆、脑瘫、脑部施行过开颅手术、除手脚指以外肢体骨折在三个月以内的或严重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可申请体锻效果评价免试,按每个考试项目各减1分的办法计算。
减试:考生须填写减试申请表,提供市(县)级以上医院的《疾病诊断证明》原件。
缓试:如因身体等原因申请缓试体锻效果评价,须由考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