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此外,有些人去世后没有获得朝廷的谥号,或是士大夫私底下另取谥号,这种称为“私谥”,还有就是同僚之间称呼的“别号”以及帝王赐予的封号,这一章就来讲一讲古人的那些谥与号。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图慕虚名的士大夫是很计较、很看重谥号的。因为绝大部分谥号是褒义的,这正应了中国宜居俗语:盖棺定论,人死都死了,还是多说好话。所以说,谥号有很大的虚伪性。
谥号是有固定的一些字的,这些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可分为三类:
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恒,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同情的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如此等等。
除了谥号外,官僚士大夫还盛行私谥,因为这种谥不出于朝廷,而是由亲朋门人评议所定的,如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展禽,死后由他的门徒谥为惠,因居柳下地方,即称柳下惠,这是一个被官场传为佳话的“坐怀不乱”的讲名节、讲廉耻的正人君子。
东汉著名士大夫陈寔死后,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大文豪陶渊明死后,著名文士颜延年为他作诔(一种纪念性文体),谥为靖节徵士,世称靖节先生,他的诗注称《陶靖节诗注》。
封号是帝王给臣属爵位或土地时所加的号。这更是士大夫阶层梦寐以求的。如战国时代卫国人公孙鞅,在秦国执政,因功封商,於十五邑,称为商君,也称商鞅。他的著作称《商君书》。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封淮南王。他主持编写的一部书称《淮南子》。唐代的张说,封燕国公,他的文集称《张燕公集》。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封荆国公,他的年谱称《王荆公年谱》。
这样,谥号、私谥、封号无疑又成了这些士大夫的又一名号。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号”就成了一种固定的别名,因而又称别号。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家居绵州昌隆青莲县,故号青莲居士。苏轼谪居黄州时,筑室于东坡,因自号东坡居士。又如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都是后人熟知的别号。
有的别号使用率甚至还超过了本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知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愤世嫉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
除了自取的别号外,还有他人所取的别号,这就相当于今天的“绰号”了。春秋时百里奚沦落楚国为奴,被秦穆公用五张羖(指黑公羊)皮赎回秦国,人称“五羖大夫”。唐代奸相李义府同人说话时,满脸笑容,可是他的内心却非常险恶,被人称为“笑中刀”。
在古代官场上,还盛行用地名、官爵名来代替个人姓名的现象,例如用地名来代替的,如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被人称为孔北海。柳宗元家居山西河东,世称柳河东,又贬官至柳州刺史,又人称柳柳州。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的官场里表示尊敬,叫做称“地望”。清末有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廋,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是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他是合肥人。下联指两朝帝师、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他是常熟人。就利用”地望“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官僚的贪婪。
又如以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来代替名字的。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任伏波将军,被人称为马伏波。杜甫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后人就称他为杜工部、杜拾遗。这些官号、爵号大都是他人、后人使用的,自己并不用。因而这与自己起的别号是有区别的。
首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医生的具体安排而进行到门诊加号处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是会遇到很多事情的路,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说生命去医院了,这时候要按照医生的具体安排进行操作,才能早日康复,因此应该是可以这样办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