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5%水分,加上约5%固体代谢物的「尿液」,就像是人类循环系统的「清道夫」,负责代谢体内多余、废弃的物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小儿肾脏专科医师黄心平指出,在母亲体内的胎儿,正常约8~10周大时,生理即有「解尿」功能;而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只要有水分吸收,就有排尿能力。
基础认识
解尿能力,出生开始
黄心平医师表示,正常宝宝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理应会出现第一次「解尿」动作。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小儿专科医师许淑埜更补充指出,根据调查研究显示,足月宝宝一出生即在产台上解尿的机率约15%~20%;50%~60%的小Baby,则会在出生后12小时内解第一次尿;而90%会在24小时内,99%最晚在出生后48小时内会解出尿来。
婴儿解尿,主靠反射
许淑埜医师指出,刚出生的小Baby解尿行为,基本上是一种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动作。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只要小小的膀胱涨满尿,不用等到大脑下指令排尿,膀胱即会自己收缩解出尿来。
婴儿时期的膀胱因为容量小,所以相较于成人动辄单次尿量200㏄上下,小Baby的每次尿量仅约10~30㏄不等。而随着年纪渐长,膀胱容量会变大;大脑皮质在成熟、发达后,也较能利用认知与意识来控制排尿地点与储存尿液。
黄心平医师表示,一般孩子大约在2岁半以后,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白天不尿在裤子上;而在3岁半后,大多可免除「夜晚尿床」的尴尬生活。
尿床定义,「5岁」为界
正常幼童大概在3~4岁大后,多能有效控制膀胱,避免让自己深陷尿床困境;但对有的孩子来说,受疾病、构造与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到了快入小学的年纪,却怎么也学不会排尿控制。
医学上对「小儿尿床(Nighttime wetting)」的定义,主要是针对5岁以上幼童,每个月若持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夜间尿床现象;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自信心,父母亲需考虑带孩子就医,寻求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除了尿床以外,小宝宝若白天无法禁尿,放任尿液外流沾湿裤子,爸比妈咪也得警觉孩子是否有泌尿道系统的问题。
4因素,影响尿液
受到生理机能发育与季节、饮食等因素影响,新生幼儿的排尿量、尿液浓缩度与尿液颜色等常有别以往,甚至不若成人般稳定。根据黄心平医师与许淑埜医师的小儿临床门诊经验,影响宝宝正常排尿,主与下列4项因素有关。
「年纪」对于排尿影响
许淑埜医师解释,1岁以前的小婴儿,由于生理机能未成熟,其尿液留盐能力不佳;浓缩能力也不强,仅约成人的二分之一,所以与爸比妈咪等大人相比,小Baby所排出的尿液通常较稀。
婴儿们的尿液比成人稀,其背后也正代表着宝宝所需水分量比大人多。许淑埜医师提到,相较于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所需30㏄~40㏄左右的水分,Baby每天平均每公斤就需高达100㏄水分,所以若水分补充不足,小婴儿可是会比大人更容易面临「脱水」危机。
「季节」对于排尿影响
身体废物的代谢型态、管道多元,「尿液」仅是其中之一;受到冷热季节变换影响,排尿量也会跟着改变。黄心平医师指出,撇除饮食、疾病的其他因素,一般来说,冬季因体表挥发水分少,尿液排出相对较多;夏季因高温造成代谢循环加快,体内废弃物质外散管道增多,尿液相对变少。
许淑埜医师进一步解释,体验夏季高温,人体会自己发展一套散热模式。在此其中,可分成「有感散热」与「无感散热」2种。所谓「有感散热」,主要是指水份由尿液及粪便中排出;而「无感散热」则是水分透过体表(如:皮肤、肺呼吸)来蒸散。
在炎热夏季,正由于「无感散热」的挥发量大,从体表外带出的水分多,所以有别于寒冷冬季,尿液量相对较少。
「饮食」对于排尿影响
当孩子的水分摄取够多,解尿量相对就会增多、尿色也较淡;但若所摄取的饮食含水份量少,尿液则会减少、尿色相对较浓。
另外,食用高蛋白饮食,会造成肾脏负荷变重,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偏高,容易有尿色偏浓的状态出现;而过度饮用如可乐、茶等咖啡因含量过高的食物,则会因为食物释放出咖啡碱与茶碱, *** 泌尿系统产生利尿效果,同样会影响排尿量。
「疾病」对于排尿影响
举凡泌尿系统疾病,或是发烧、肠胃炎水泻等所造成的生理不适,也都会影响身体水分散失。
尿量分析
尽管人体所排出的尿量多寡,最大影响因素是「饮食」;不过对新生宝宝来说,不同月(年)龄时程,排尿量也各不相同。
许淑埜医师表示,刚出生的宝宝,因为头几天进食量少,加上脊髓反射动作,单次尿量多半很少;但在出生约3~5天后,会进入「生理性利尿期」,此时排尿量会明显增多,在这时期的宝宝,体重多会有明显下滑10%~15%左右;之后的排尿量,就会与进食量与身体无感所丧失的水分有着紧密关系。
受到个体差异、每日水分吸收量、疾病与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黄心平医师认为,小宝宝所谓的「正常尿量」并无一定标准。不过一般说来,宝宝解尿量,基本上仍与「体重」呈正比关系。不过他也提醒新手爸妈,若孩子的排尿量每小时每公斤小于0.5~1㏄,就是少尿;而每小时每公斤尿量超过3~4㏄,则是多尿,若合并有口干、腹泻,或是吃多、喝多等情况,须尽速就医,以免错失如糖尿病(多尿)、急性肾衰竭(少尿)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机会。
结语
透过全方位的新生儿筛检,只要孩子没有特殊的自体免疫疾病,多数小宝贝只要平日饮食均衡、水份摄取充足、定时排尿,就能免除疾病发生。但尽管如此,平日尿量、尿色、尿味的基本检查功夫仍马虎不得,爸把妈咪还是得替孩子细心把关,才能养出头好壮壮的「健康宝宝」喔!
*除了尿量,还可以透过解尿次数、尿色与尿味来分析宝宝健康唷!完整文章内容请见育儿生活9月号*
宝宝每天的尿量、次数和颜色小宝宝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排尿量为400~500毫升。幼儿为500~600毫升,学龄前儿童为600~800毫升,学龄儿童为800~1400毫升。排尿次数出生后头几天,孩子摄入量少,每天排尿仅4~5次;一星期后,宝宝的代谢开始旺盛,进水量较多,但由于膀胱容量较小,于是排尿次数突然增至每天20~25次1、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排尿量为400—500毫升。2、资料扩展: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排尿量为400—500毫升,幼儿为500—600毫升,学龄前儿童为600—800毫升,学龄儿童为800—1400毫升。
4、排尿次数出生后前几天,孩子摄入量少,每天排尿仅4—5次;一星期后,小儿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但由于膀胱容量较小,于是排尿次数突然增至每天20—25次;到一岁时每天15—16次。在家长教养下,孩子一般在一岁半时可养成控制排尿习惯,排尿间隔逐渐延长,学龄前和学龄期每天6—7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