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发热的临床分度及相关护理诊断简答题

宝宝妈妈2023-05-23  52

常见症状评估和护理诊断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章 雅 青 常见症状及护理诊断发热呼吸困难咯血体温过高气体交换受损 1语言沟通障碍有窒息的危险 1恐惧2 常见症状及护理诊断呕血与黑便便血黄疸腹泻体液不足组织灌注量改变焦虑不舒适自 我形象紊乱腹泻有营养失调的危险:低于机体需要量211.51.5 教学目 标正确识记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异正确识记病因及最常见病因 准确描述临床分度和热期用自 己的语言解释发热临床分期 正确区别/判断各种热型运用所学知识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并提出相关护理诊断体温过高 常见症状评估和护理诊断1发热—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体温过低 Hypothermia体温调节无效Thermoregulation,Ineffective体温改变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异正常体温: 36-37℃温度:直肠>口腔>腋窝24小时体温波动<1℃ 体温稍高:–昼夜: 下午>早晨–年龄: 青壮年>老年人–运动: 剧烈运动、 劳动–其他: 进餐后、 高温、 月 经前、 妊娠期0.5℃体温过高 Fever--Definition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体温调节中枢致热源产热散热发热体温过高 发病机制颅脑外伤、 出血、 炎症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体温调节中枢外源性外源性致热源细菌、 病毒、 抗原抗体复合物内 源性致热源激活白细胞血-屏障形成、 释放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定点产热散热发热甲亢癫痫非致热源性发热广泛性皮肤病、 心衰 病因(etiology)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感染性发热

1.儿童呼吸系统特点

(1)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①鼻腔短、无鼻毛,易受感染

②感染后鼻腔易堵塞,导致呼吸困难和吸吮困难

③鼻窦开口大,急性鼻炎累及鼻窦

④腭扁桃体1岁渐大,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

⑤咽鼓管宽直短,鼻咽炎易致中耳炎

⑥喉部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炎症时易发充血水肿,出现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①右侧气管粗短垂直,异物易入

②肺泡数量少、弹性纤维发育差,易发肺部感染

3)胸廓和纵膈:①胸廓上下径短、膈肌位置高、呼吸肌发育差,易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②膈肌和肋间肌重耐疲劳的肌纤维数量少,易发呼吸衰竭

③纵膈松软富有弹性,气胸或胸腔积液时易发纵膈移位

(2)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和节律 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2)呼吸功能:①各项呼吸功能贮备能力差,患呼吸疾病时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②儿童年龄越小,肺容量越小,潮气量越小

(3)免疫特点: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均较差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90%以上为病毒所致

易反复感染或病程迁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生活环境不良

【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的上感

1)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2)局部症状和体征:①鼻咽部症状为主

②新生儿和小婴儿可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或拒乳

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淋巴滤泡,扁桃体可肿大、充血并有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

④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2)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类型

病原体

流行季节

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A组病毒

夏秋季

高热、咽痛、流涎、拒食、呕吐

咽-结合膜热

腺病毒

春夏季

发热、咽炎、结膜炎

(3)并发症: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年长儿若患链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

【辅助检查】

(1)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

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明确病原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无需特殊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大量维C

做好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发生

(2)病因治疗:抗病毒利巴韦林

抗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3)对症治疗:高热物理或药物降温 高热惊厥镇静、止惊

咽痛咽喉片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舒适性减弱:咽痛、鼻塞 与上呼吸道炎症有关

(2)体温过高 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热性惊厥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①注意休息②呼吸道隔离③保持空气清新

(2)促进舒适:①室温18-22℃,湿度50%-60%

②如婴儿因鼻塞而妨碍吸吮,可在哺乳前15min用0.5%麻黄碱滴鼻,使鼻腔通畅,保证吸吮

(3)发热的护理:①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②温热水擦浴

③加强口腔护理

④每4h测量一次体温,有超高热或热性惊厥史者须1-2h测量一次退热处置1h后复测体温,并随时注意有无新症状或体征出现,以防惊厥和体温骤降

⑤如有虚脱表现应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静脉补液

⑥体温超38.5℃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

⑦有高热惊厥者应及早处置

(4)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①予富含营养,易消化食物

②婴儿哺乳时取头高位或抱起喂

(5)病情观察

(6)用药护理:①使用解热剂后多饮水,一面虚脱

②高热惊厥患儿使用镇静剂时,注意观察止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7)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体温:通常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度高且稳定。

(一)定义。

发热: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病因、作用部位、作用结果。

(二)病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手术热。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

(4)皮肤散热障碍:广泛皮炎。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颅脑外伤 (高热无汗)。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绝经期发热。

(三)临床表现。

1、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3-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L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L 高达43℃极少存活。

2、热程。

急性发热:病程两周以内。

长期发热:发热持续两周以上。

3.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有骤升和缓升。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

高热期 特 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和心率加快,寒战消失、开始出汗并增多。

体温下降期 特 点:散热>产热 体温恢复正常。

退热方式:骤降(出汗易休克)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血压可轻度。

(四)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2、体液不足: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量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所致机体物质消耗增加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惊厥。

5、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9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