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
这条说的太阴病虚寒下利的症治。自利就是自发的下利,而且下利很厉害,如果不渴,就是太阴,病在中下焦,不属于少阴。三阴病都有下利,太阴下利不渴,言外之意就是少阴下利口渴,是下焦虚寒的下利。少阴下利一般是少阴肾阳虚,阳气不能蒸化津液,所以下利口渴说明气化功能受到影响。太阴下利越下利越肚子胀,是脾气虚,所以不口渴,这是脾阳虚,升降失调,不能运化,所以肚子胀,腹痛,下利。
这里说四逆辈,应该包括理中汤,四逆汤,为什么不说的具体一些?因为少阴下利和太阴下利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中焦下利重了,就要影响下焦,导致少阴肾阳虚衰,很难掌握时间。中焦下利没有影响到下焦少阴,就可以用理中汤;如果不但脾阳虚,肾阳也虚了,下利清谷,就要用附子剂。附子理中丸就是后世的发展。
补充一点,如果吐得厉害,中焦有寒,又吐又下,就在理中汤中加入丁香和吴茱萸,叫做丁萸理中汤;中焦下利如果觉得两个腰眼冷痛,屁股发沉,尾巴骨发酸,理中汤就要加入附子和苍术,叫做苍附理中汤,驱寒除湿;寒湿下利伴有小便少,湿是阴邪,所以小便少,有了湿就会三焦不利,就要在理中汤中加入茯苓和泽泻。理中汤还有个名字叫做人参汤。
胡希恕
这条最重要,它呼应了头一节,太阴下利不是一般我们说的下利,不渴。渴与不渴也是辨认寒热的主要症候,临床上人说口干口渴,那么里一定有热,那就不是太阴。
三阴病都有口中和,我们还要看舌苔,口中滋润,不渴,这种下利属太阴。不渴是因为脏有寒,所以只能温补,用四逆辈。仲景书是通过六经,分析寒热虚实和八纲,最后落实到方剂上。四逆辈就要具体分析,用理中还是四逆汤
刘志杰
里有虚寒,水饮多,要下利,不渴。有两种情况不渴,一个是不口渴,一个口干不欲饮,只是漱口润喉,这是水湿不化津液造成的。这里提供了一个辩证的诀窍。
目录1 拼音2 概述3 病因病机及治疗4 参考资料附:1 治疗产泄的穴位2 治疗产泄的方剂3 治疗产泄的中成药4 产泄相关药物5 古籍中的产泄 1 拼音chǎn xiè
2 概述产泄为病证名[1]。即产后泄泻[1]。
3 病因病机及治疗《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滑脱;一者因新产骤食肥腥,不能克运;一者因新产烦渴恣饮,水谷混乱;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其致泻之由虽异,一皆中气虚寒,传化失职之患,并宜理中汤为主。食加枳实、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虚加桂附倍参;寒加桂附倍姜;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瘀结不行加炮楂、归身。若见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虚,元气虚脱之候,十有九死。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附、吴茱萸。”
《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4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症状5 病因病机6 辨证分型 6.1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6.2 经行浮肿·气滞血瘀证6.3 经行浮肿·气滞湿阻证 7 分型治疗8 参考资料附:1 治疗经行浮肿的穴位2 治疗经行浮肿的方剂3 治疗经行浮肿的中成药4 经行浮肿相关药物5 古籍中的经行浮肿 1 拼音jīng xíng fú zhǒng
2 英文参考edema during menstru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enstrual edem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经行浮肿(edema during menstruation[1]、menstrual edema[2])为病名[3]。是指以经期、行经前后出现头面四肢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2][3][1]。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3]。
4 症状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3]。
5 病因病机
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3]。
6 辨证分型6.1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menstrual edem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2])是指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经前及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肤,以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色淡质薄,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为常见症的经行浮肿证候[4]。
6.2 经行浮肿·气滞血瘀证经行浮肿·气滞血瘀证(menstrual edem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2])是指素体气血不畅,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壅盛,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以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为常见症的经行浮肿证候[4]。
6.3 经行浮肿·气滞湿阻证经行浮肿·气滞湿阻证(menstrual edem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damp retention[2])是指素体气滞夹湿,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壅盛,内湿益盛,泛溢肌肤,以经前或经期,面浮肢肿,经前小腹胀满,舌质正常,苔白,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经行浮肿证候[4]。
7 分型治疗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转输失司,水湿停聚,泛于肌肤而成水肿,《叶氏女科证治》谓:“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症见四肢面目浮肿,按之没指,经水后期,量少色淡,伴有胸闷腹胀,纳少便溏,神疲肢冷,治宜温脾阳,利水湿,方用理中汤加桂枝、茯苓[3]。
若素体肾虚或房室不节,肾气内伤,经行时,经血下注,阴盛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道不利、症见浮肿以下肢为重,伴有腰骶冷痛,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大便溏薄,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巴戟天[3]。
若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行不畅,血行受阻则滞而为肿,症见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太息,治宜理气活血,方用八珍汤(《济阴纲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加泽兰、茯苓皮[3]。
8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