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架事件发生后,家长的处理成难题
事实上,打人事件已经发生,不管父母如何总结教育,总会有偏差的地方。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打架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家孩子打架,其实和别人家孩子打架本质上是一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的冲突都不大,基本都是小打小闹。
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人的问题,既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教育孩子不要打人,又要公平处理问题,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总的来说,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家长们基本上持两种看法。
有些家长不提倡孩子使用暴力,但也不想让孩子任人欺负,“非常时候使用非常手段”,如果实在没有更好办的法,会默认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觉得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该打人,这不仅会伤及他人,对自我成长也没有好处。其实,在处理孩子打人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
二.2-4岁的孩子容易“打人”,出于何种心理?1、 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动又主动的过程,一方面,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指引,才能练就基本的生存技能。
比如从断奶到学会自己吃饭,从坐学步车到学会自己走路,这些都是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教导。
可见,孩子成长初期,的确是父母安排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点,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时候,他们自我意识萌发。比起父母要求的,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本来只会慢吞吞走路的孩子,现在要学着跑了。
原本习惯拿勺子吃饭,现在想试着拿筷子。
原本听话的孩子,开始显露“叛逆”的一面。
表姐家的女儿今年三岁,平常只要是夏天,她都会给孩子穿上公主裙。今年孩子自己不愿意穿裙子,非要表姐买休闲裤。
表姐一开始似乎低估了孩子的决心,因为公主裙早就提前买好了,不穿很浪费。没想到,刚要给女儿穿裙子时,女儿大发脾气,一把揪住裙子,扔到了地上。
表姐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就脾气这么坏,长大了怎么办?于是就教训了女儿一顿。
谁知女儿非但没有听进去,还一边嚷嚷着说:“我就不穿”,对着表姐又踢又打。
小孩子的拳头虽然没什么力量,不过这头狂躁的小狮子还真不太容易摆平,最后是爸爸出动才“制止”了她。
体验过女儿的“暴力”倾向,以后表姐对孩子说话、做事也更加注意。不再随便勉强孩子,孩子也没有再做出类似的打人举动。
2、 模仿他人
孩子打人,很多时候纯粹是一时兴起。比如看到小狗在打架,觉得很有意思,便也想找个伙伴试试身手,这时候谁在身边呢?
妈妈在身边,那就和妈妈玩一下吧~一个回旋踢,踢中了妈妈的脚踝,妈妈疼得直抽气。这时候妈妈脸上表情已经不对,可孩子不知道,还对着妈妈笑。
孩子没挨妈妈一顿揍,已经很幸运。只是被关进了房间而已,没关系,晚饭时就可以被放出来。
其实孩子踢妈妈,主要是抱着试验的心态,并没有仇恨或生气的意思。
因为小狗相互打架逗乐了孩子,想要把这种快乐反馈到妈妈身上,可妈妈不仅体会不到还负了伤,这让孩子十分不解。
其实孩子做的仅仅是模仿他人而已,没有多余的心思,父母没必要介意。
3、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意思都不能表达清楚。
和父母交流时,如果语言不通,孩子很容易郁闷。孩子说的要求父母不理解,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上周,小碗带儿子去游乐场,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游乐项目不能玩,只能玩一些比较温和的项目,像旋转木马、碰碰车之类的。
旋转木马玩几分钟就结束了,当小碗还在观望可以玩什么的时候,儿子拖着她往过山车的方向走,边走嘴里还说着类似“打车”的词语。
小碗没听到,不过看儿子往这边走,似乎想坐山车。小碗知道儿子不能玩,还没到目的地,就拉着儿子往回走。
儿子死赖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没扛过小碗的力气,因为生气孩子边走边打小碗,嘴里还念叨着“打枪”。
这次小碗听清楚了,原来孩子不是想坐过山车,是想玩打气球的游戏。
小碗觉得这确实是自己的失误,不过已经离原来的地方很远了,再回去不太现实,还是等孩子气消后,再给他买冰激凌吧。
4、 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孩子有时会打一下妈妈的手臂,有时又会打一下爸爸的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孩子只是为了让父母注意到自己。
虽然这种行为没有恶意,不过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
5、 安全感受到威胁
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有人抢橡皮,孩子不肯,最后直接动起手来,一般孩子不会坐以待毙,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脚,谁也不是好欺负的人。
三.心理上的“打人行为”可分为两类孩子打人,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异化”的。按照心理学上的分析来说,打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
所谓工具性攻击,是指目的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实质上却做出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孩子在吃热狗,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抢过来吃,孩子为了保护热狗,挥了另一个孩子一拳,这就叫工具性攻击行为。
敌意攻击,是做出带有目的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比如看到人家穿了新鞋子,觉得嫉妒,跑过去踩一脚,这就叫敌意攻击。
四.面对以上五种打人的情况,家长要针对性处理,解决方式不一样1.前两种行为是“无意识”打人,父母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打人不对
如果孩子只是自我意识萌发打人,父母首先要学着尊重、理解孩子,孩子不爱做的事情,尽量不勉强。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打人不对,父母可以这样说:“不满意生气可以,不过动手就不对哦,下次想表达意见,可以说把重要的话重复三遍,这样妈妈就真的懂了。”
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不允许”这类绝对的话,这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2.第三种行为帮助孩子健全语言系统
如果是出于孩子表达能力不好出现的打人行为,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孩子通过打人传递情绪,要用有利、正确的语言发声。
3.第四、五种行为,父母要多给孩子爱和陪伴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就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不要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陪孩子的时间。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这样孩子内心才会充盈。
总之,当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打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打是一种能力。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同样用“打”教育孩子,这样才不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一、打印一幅正确的写字姿势照片,贴在孩子的书桌上。
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能坐好的,在教会了孩子正确坐姿后,让孩子坐成标准姿势,给孩子拍一张照片,作为标准姿势图,贴在她自己的书桌上,每次书写之前,让她和自己“比一比”,调整好坐姿。
二、教给孩子坐姿的口诀,更容易让她做好自我纠正。
坐姿的要求是:身体坐直,把书本放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这个要求对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记得住。所以,我教孩子记住简单易记的口诀,便于孩子自我纠正姿势。
足安、坐稳、身微倾,
肩平、头正、手八字,
一尺、一寸、一拳头,
笔尖向前轻松写!
通过这种口诀和歌诀的方式,又好记,又好玩,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愿意去遵循坐姿和握笔写字的要求。
三、设定闹钟,定时提醒孩子调整姿势
在训练坐姿和握笔姿势的过程中,孩子的姿势在写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地变形,又变成背驼着、身体趴着等等各种不正确的样子。怎么办呢?随时提醒并不有助于孩子专注力的形成。
要对孩子的书写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从正确的姿势到姿势变形,大概经历时长。根据这个时间,设定一个闹钟。买一个带有录音功能的闹钟。提醒孩子。
足安、坐稳、身微倾,
肩平、头正、手八字,
一尺、一寸、一拳头,
笔尖向前轻松写!
这样慢慢地随着时间的延长,闹钟时间也可以延长,直到孩子把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形成固定的习惯。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画画,描红等较有趣的内容来训练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兴趣一定是孩子愿意坚持的重要法宝。
四、制作一张表格,对于孩子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写得漂亮的字数进行统计并奖励,能够让孩子更愿意坚持。
扩展资料:
写字规范的重要性
1、俗话说:“人生聪明写字始”。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从小培养好孩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每天书写规范的完成家庭作业,老师看到了,自然会对孩子进行表扬,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大家以孩子为模样,鼓励大家写好字,孩子被表扬了,自信心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应该提醒孩子,字迹太潦草,当心被扣分。一张考试卷中,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对于阅卷的老师来讲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在语文考卷中,特别是在作文这块内容上,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不相上下。
可遇到字迹潦草的,阅卷老师连看都不想先去看,直接来个中等偏下,如果孩子写的作文字迹工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阅卷老师心情和视觉效果舒畅,直接给个高分也未尝不可,这样,仅仅语文作文就可以高过别的孩子十几分了。
4、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字如其人,孩子字写好了,给老师,给同学都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所帮助,学校里有什么活动,老师首先会先考虑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