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水中溺死的人的死因是窒息还是惊吓?

大多数水中溺死的人的死因是窒息还是惊吓?,第1张

1 除一般窒息征象外,熟悉特殊的尸体征象,并进行鉴别与分析。 1。1 口鼻腔蕈形泡沫 溺水时,人产生强烈的呼吸运动,使吸入的溺液、呼吸道的分泌液与肺内的空气搅拌,混合形成细小均匀的白色泡沫样液体,附着在口鼻腔,蕈形泡沫是诊断生前入水的重要征象。如果蕈形泡沫不明显,应仔细观察口鼻部周围的泡沫样痕迹,轻压胸部,有蕈形泡沫从口鼻腔涌现,但腐败尸体不出现。 蕈形泡沫须与有机磷农药中毒口鼻腔的泡沫鉴别。后者泡沫有农药气味,蚊虫停在上面,可发生中毒死亡。此外,勒死、癫痫、电击死、急性肺水肿也可出现泡沫,应注意鉴别。 1。2 尸体体位 因为男女骨盆形态大小不同,男子重心偏向前方,女子重心偏向后方。男尸面朝水中,呈俯位;女尸面朝上呈仰位。当尸体体位不同,要根据水流、水质及尸体本身的原因综合分析。如水中腐败的男尸,腹部胀气可呈仰位浮在水面。海水浮力大,流速快,尸体体位可能出现异样情况。 1。3 手握泥沙、水草等异物 手握泥沙、水草等异物,是溺水者本能的挣扎,发生痉挛的后果,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诊断生前入水的重要尸体征象。但泥沙、水草等应与溺死水源一致。 1。4 腐败呈下行性 溺死吸入溺液,其中细菌较多,繁殖快,使腐败进程增快,腐败血液从血管向面、颈、胸部蔓延,形成腐败静脉网。此征象对于溺死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应考虑腐败进程与水中尸体体位的相关性。如男尸呈俯位于水中,面、颈、胸浸泡于水中,气管及支气管内有溺液,更容易发生腐败。 1。5 水中捆绑的尸体 虽常见于他杀,也不应主观臆断。首先要确定是否为溺死,检验中不要马上解开捆绑物(绳索或铁丝等),应分析捆绑的方式,绳结的式样,死者能否自己形成,再结合尸体其他部位有无异常,综合分析。曾有一具双手被铁丝绑在身后的水中尸体,捆绑双手间距较宽,死者本人也可形成,最后定性为自溺,经调查核实,与结论一致。 2 掌握解剖的特殊征象 2。1 水性肺气肿 两肺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呈淡灰红色。镜下见两肺水肿,其间有气肿区,肺泡高度扩张,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溺液,肺泡壁变薄,断裂形成肺气肿。它是由于吸气力量大,呼气力量小,不足以将气体呼出;其次,溺液、支气管黏膜分泌的黏液,在呼吸时相互搅拌混合形成泡沫,细小的泡沫像活瓣一样使吸入的气体不易排出,是生前溺死的重要征象。如果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发现异物,如水草,泥沙,植物碎片等更有助于诊断。 2。2 溺死斑 两肺表面,尤其是两肺下叶和叶间的胸膜下可见圆形或不规则,但大小不一散在分布的淡红色出血斑块,边缘分界不明显。此因肺内压力增高,肺泡壁血管破裂所致,又称Paltauf斑。仅见于新鲜溺死尸体,死后时间过长,血红蛋白浸润,就不明显了。 2。3 气管内异物 溺死者气管内可有泥沙。腐败尸体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聚集成暗红色物质,不要误认为是泥沙,可将其置于滤纸上,用水缓缓冲洗,可以鉴别。 2。4 消化道内溺液 溺水过程中,因为水的压力,溺液可进入胃内直至小肠。死后入水者,水压很高时,可能有少量溺液入胃,但很难进入小肠。腐败后,胃肠溺液渗透至腹腔,难以见到。 2。5 心血管的改变 因为溺死时肺部静脉受阻,右心充血较一般窒息死亡者明显。当溺液经肺静脉入左心,引起溶血,血红蛋白着色力较强,使左心内膜及主动脉瓣红染。常见于新鲜尸体。腐败尸体的右心肌及心内膜颜色却比左心肌及心内膜颜色深,而且与腐败的严重程度有关,腐败越重,左右心色差越明显。 2。6 颞骨岩部出血 约2/3的溺死者颞骨岩部有出血,乳突小房充满红细胞。一般认为由于剧烈的呼吸运动或水的压力,溺液从咽鼓管或外耳道进入,使锥体受压发生淤血或出血。这仅有相对意义。窒息、中毒、猝死者也可发生。 3 借助实验室检查 3。1 硅藻 上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用肺、肾、心、骨髓、牙齿的硅藻检验鉴别溺死或死后入水;也有学者发现溺死者体内不能检出硅藻,反而在一些长期生活在富含硅藻灰尘的非溺死者,内脏却可以检出硅藻。上世纪70年代,湖南、湖北、辽宁、浙江等省开展“内脏硅藻检查对判定溺死的研究”,结果显示:351例溺死尸体内脏检出硅藻339例,检出率95?9%,其中肺检出率96。 8%,肝80。 1%,肾71。 5%;未检出硅藻12例,占3。 2%。214例非溺死尸体内脏检出硅藻12例,为5。 4%。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硅藻检验仍是水中尸体死因定性的有效方法,肺尖部血液供应较差,检出硅藻,更为有效,但必须尸体完整,防止解剖过程中的污染,并采集溺死水源水样对照。目前,海水中硅藻形态及检验,少有人关注。我省是沿海地区,有地埋特点,值得法医同行共同研究探讨。 3。2 离子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认为检验溺液中的微量元素可鉴别溺死与死后入水。Abodallah在家兔实验中发现,溺死家兔血中锶离子含量比生前有明显提高,死后入水对照组血中锶离子无明显变化。因此,可以根据血中锶离子含量的高低,推断溺死或死后入水。国内王杰等检测贵阳地区家兔肺锶含量,结果显示溺死较短时间血锶含量测定可鉴定会溺死,死后24 h内仅可帮助鉴定溺死。 陈玉川等从1986年开始对广州地区水域调查,水中氟离子含量高出人与动物15倍以上,可作为高氟地区诊断溺死的一种指标。我省淡水与海水中锶离子含量较高,可作为诊断溺死的一种方法。 4 排除干性溺死 干性溺死又称水中休克死,约占溺死的15%。它可有一般窒息征象;也有一般窒息征象不明显者。这类尸体要结合现场勘验、案情调查、个人识别等,综合分析确定死因。 为了探索诊断溺死的新方法,许多学者进行叶绿素A、肺组织水通道蛋白、浮游生物16SrDNA、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实验性研究,均表明对诊断溺死有意义,但尚处于实验阶段。除此之外,入水时间的判断对水中尸体的死因定性与个人识别很有帮助,应该引起法医同行的高度关注。

鲸目体长1~30余米,体形似鱼,皮肤裸露,仅吻部具有少数毛,无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体内仅存1对小骨片。尾末皮肤左右扩展而成水平尾鳍。无耳廓,由于皮肤下有1层厚的脂肪,借此保温和减少身体比重,有利于游泳。有的种类具有背鳍。眼小,无瞬膜,也无泪腺,视力较差。外鼻孔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虽无耳廓,但听觉灵敏。肺左右各1叶。水中哺乳。

鲸目是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有的主要靠回声定位寻食避敌。一般以软体动物、鱼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能捕食海豹、海狗等。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换气。一般冬季从高纬度冷水区游向低纬度热水区产仔,夏季又由低纬度游回高纬度冷水区捕食。

鲸目动物的“二次入水”事件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中一次罕见的生活史转变,它们的生活习性由陆生转变为完全水生。剧烈的环境转变导致它们在生理上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以适应水生生活,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鲸油),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尽管人们已经了解到很多生理形态上的适应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的分子基础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

鲸类的许多特质都显现了对于海洋中生活的高度适应。然而,解剖学上的证据,并不足以解答许多有关鲸类起源的问题。但是从生化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鲸类与有蹄类动物关系较近,且化石记录(约5000万年前)也支持鲸类是由有蹄类动物演化而来。

鱼的呼吸系统

鱼是水生动物,也是需氧动物,其生理活动和物质的新陈代谢,都要有氧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但是鱼的一切生理代谢和生活、生存活动都是在水中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鱼不与空气长时间的接触。所以鱼没有进化肺,不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也就说,鱼无法直接从空气中摄取氧气。但是鱼有腮,鱼腮是鱼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外呼吸器官,它在两侧腮盖下面的腮腔内。每侧又分为内、中、外三叶,每叶上有许多腮丝附着在弧形腮软骨上,呈向后放射状排列,腮丝上有极其丰富的毛细血管。腮的前端与口腔相通,后面经腮盖裂与外界相通。含氧较高的水由口腔进入腮腔,经腮丝过滤时,通过氧分压差,以分子弥散等方式进行气体交换。

鱼是低等动物,各种代谢活动比人类简单。人类中断给氧后,5分钟即可出现昏迷,6分钟出现脑细胞水肿变性,10分钟出现脑细胞死亡。而鱼对缺氧的耐受性要比人类强的多,特别是在气温较低时更是如此,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100克以下的小鲫鱼可以存话3---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有人说鱼有气呼吸功能,把鱼有时浮在水面上张口吸气,以及鱼离水后仍继续张口鼓腮说成是鱼进行气呼吸的证明。我们认为,比较科学可信的解释应该是,鱼在水中的氧含量不足时浮到水面上张口吸气,是试途把空气与水同时吸入口中进行气水混合,以增加水的氧含量来改善缺氧状况。至于离水后的张口呼吸,是鱼的求生本能活动。另外鱼离水后其腮腔和腮叶之间仍存有少量水份和湿气,所以鱼仍然可以从这些微量的水中获取氧气,但是,一旦这些水份干涸,鱼就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很快就会死亡。鱼在低温下,体温也随之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也随之降低,氧的需求减少,所以才能够存活较长的时间。但是有些无磷的鱼类,可能有副呼吸器官,如泥鳅、鳝鱼、鲶鱼、乌鱼等。

另外,鱼腮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昆虫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气管系统的基本构造

当前位置:昆虫的内部解剖->昆虫的呼吸系统->气管系统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依据其构造和生理功能可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3个组成部分。

一、气门及其类型

气门(spiracles)是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

(一)气门的分布类型

气门的数目及其在体节上的分布方式而有很大变异。现代昆虫的胚后期,胸部一般只有2对气门,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的前端,而腹部一般只有8对气门,分别位于第1—8腹节,总共具有10对气门。现代昆虫种类很多,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差异很大,气门的位置、数目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各类昆虫的气门数目和分布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分布类型:

1、全气门式 具有10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中、后胸和腹部第1—8体节上。如直翅目蝗科,双翅目毛蚊科也属此种气门类型,但中胸节上的1对气门移位于前胸节上。

2、周气门式 具有9对有效气门,l对位于前胸(为中胸气门的移位),其余8对位于腹部第1—8体节上。如鳞翅目幼虫和双翅目瘿蚊科幼虫。

3、半气门式 具有8对有效气门,即1对前胸气门(中胸气门的移位)和7对腹气门。如双翅目蕈蚊科幼虫。

4、两端气门式 具有2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前胸和第8腹节上。如双翅目蝇科、丽蝇科幼虫。

5、前气门式 只有l对有效气门,位于前胸节上。如双翅目蚊科的蛹。

6、后气门式 只有1对有效气门,但位于腹部最后一节上。如双翅目蚊科幼虫。

具有8对以上有效气门者,通常又称为多气门型;仅具l一2对有效气门者,又称为寡气门型;另外还有少数昆虫,如双翅目摇蚊科幼虫和部分内寄生昆虫的幼虫等,通常无有效气门或虽有气门但已封闭,因而称为无气门型,这类昆虫多具特殊的呼吸方式。

(二)气门的构造

气门在构造上也有很多类型。最简单的气门仅是气管在体壁上的一个没有任何附带结构的开口,本身也不能开闭,称为气管口,无翅亚纲昆虫即属此种类型。绝大多数昆虫的气管口位于体壁的一个凹陷内,在体壁内陷与气管口之间形成一个膨大的空腔,称为气门腔,此腔向外的开口称为气门腔口。气门腔口周围常围以特别硬化的骨片,称为围气门片。具有气门腔的气门,常具有调节其开闭的附带结构,以控制气体的出入和限制水分的过度蒸发。

许多昆虫在气门腔内,体壁常有绒毛状或其它表皮质突形成的筛板。有些双翅目昆虫在气门周围还有皮细胞特化的围气门腺,能分泌一些疏水性物质。这些筛板和疏水性物质具有防止水分、灰尘和微生物侵入的功能。

陆生昆虫的气门一般都具有专门的开闭机构。在气门腔外部关闭气门腔口的称为外闭式气门,外闭式气门一般较简单,开闭机构包括气门腔口分化出来的1对基部相联的唇形活瓣,活瓣基部有——骨化的垂叶,垂叶上联结有闭肌。当闭肌收缩时,将垂叶下拉使唇瓣闭合,闭肌松弛时,依靠骨片的弹性而使气门开启。许多昆虫的胸部气门属于此种类型。在气门腔内部关闭气管口的称为内闭式气门。内闭式气门有多种类型,其中较典型的包括部分气门腔壁硬化形成的半圆形闭弓,与闭弓相对一侧的气门腔壁特化成柔韧的内褶——闭带。闭带边缘是骨化的可活动的闭弓,以及控制闭弓活动的闭肌,抑或还有开肌。当闭肌收缩时,闭弓牵动闭带将其推向对面,使气管口关闭,闭肌松弛时,由于闭弓的弹性或开肌的收缩,将闭带拉回,使气管口开启。较简单的内闭式气门没有闭带,而在气门腔两边各有一骨化带,带的一端连有闭肌;有的尚有开肌,两骨化带控制气门的开闭,就象钳子的开合一样。

腹气门

气门调节器

气囊

微器官

二、气管及其分布

气管(tracheae)是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不同昆虫体内气管的连锁网有一定差异,但大致都可分为主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主气管又称初级气管,起始于气门,有一定分支,大都分布在肌肉或组织的表面,或贯穿组织内部;支气管又分为二级气管和三级气管,它们是由主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多分布在组织内或肌纤维之间;三级气管再通过端细胞伸出的直径lμm以下的细支,称为微气管。

(一)气管的组织结构 气管的组织学和理化性状与其相连的体壁相似,只是层次内外相反。管腔表面有一层疏水性物质(相当于上表皮),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气管内膜以局部加厚的方式形成紧密排列的环状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内脊,称为螺旋丝,以增强气管的强度和弹性,经受气流和血液的压力,使气管始终保持圆筒状,保证气体的畅通。气管的管壁细胞极为扁平,系由单层的体壁细胞薄化而成的。在很多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称为气囊(air sacs)。气囊的壁强度减少,内膜的螺旋丝不发达,因而很容易受气管内气压或血压的变化,或体躯的弯曲动作等影响而胀缩。气囊有节奏的胀缩,可以大大提高气管的通风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飞行肌的呼吸代谢和提高燃料化合物的供应效率;对于飞翔力强的昆虫和水生昆虫,气囊多少还具有增加浮力的作用;某些在肌肉表面和组织内的二级气管膨大形成的气囊,可大大增加气管与肌肉的接触面,从而为气体的交换提供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二)气管的分布 原始昆虫每一体节都具有1对气门和分布在本体节的独立气管系。自气门伸入体内的一小段气管,称为气门气管,由此各分出3条主要分支:伸向背面的分布到背壁肌和背血管等,称为背气管;伸向腹面的分布到腹壁肌和腹神经索,称为腹气管;伸向中部的一条主要分布到消化道、脂肪体和生殖腺等,称为内脏气管。各体节间的主气管,还常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最常见的气管纵干为侧纵干,位于体躯的两侧,连接所有的气门气管,自胸部的第1对气门至腹部的最后1对气门,构成气体的主要通道;有些昆虫还常有l对背纵干,连接各个体节的背气管,如家蝇幼虫等;另外一些昆虫则具有连接腹气管的腹纵干或连接内脏气管的内脏纵干。

昆虫体内各组气管主支及纵向气管干的有无、发达程度和分布情况等,常因种类或体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多数昆虫的头部和前胸无气门,这些体节的气管由中胸进入;翅肌和足肌发达的昆虫,其胸部气管也常发达且分布复杂;多数昆虫侧纵干发达,而背纵干、腹纵干、内脏纵干则很少同时存在。

三、微气管

气管不断分支,最后分支成直径约2—5μm时,便伸入一个掌状的端细胞,然后由端细胞再形成数支直径1μm以下、末端封闭的微细盲管,伸入到组织内或细胞间,即为微气管。微气管壁极薄,具有透性,其内的微细螺旋丝,脱皮时不随表皮脱落。微气管是气管终端细胞向缺氧区域成掌状生长,分化出的胞内管道,因此与气管是联通的。微气管有时可深入到细胞内部,将氧气送至线粒体附近,但这种伸入方式并不破坏原生质膜,犹如手指控入气球一样。微气管的组织结构与气管无明显差别,但无几丁质的表皮质内膜结构,因而可使气体容易透过,其内壁由端细胞分泌物形成薄膜层,构成微弱的螺旋丝。

第二节 昆虫的其它呼吸方式

当前位置:昆虫的内部解剖->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其它呼吸方式

昆虫的主要呼吸方式是气门气管的开闭式呼吸,但随着某些昆虫生活习性的改变,其呼吸系统的构造及呼吸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特殊的呼吸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体壁呼吸

有些昆虫没有气管系统,或气管系统很不完善,气体的交换是经由体壁直接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特称为体壁呼吸。如弹尾目昆虫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无气管系统;很多寄生性昆虫的幼虫,体内虽有气管网但无气门,整个体躯浸浴在寄主的体液或组织液中,一般多以柔软的体壁摄取溶解在寄主血液中的氧;某些水生昆虫,体内虽具有完整的气管系统,但在体壁上常无特殊的呼吸机构,可利用体壁吸取溶于水中的氧气。

二、气管鳃和直肠鳃呼吸

气管鳃(trachealgill)是一些水生昆虫如蜉蝣目、绩翅目和蜻蜓目的稚虫,以及毛翅目的幼虫,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叶片状或丝状构造,鳃内密布气管的分支,溶于水中的氧气和虫体内的二氧化碳,可通过气管分支与水之间的鳃壁进行交换。蜻蜓稚虫的气管鳃突出在消化道后端的直肠内,因而又特称为直肠鳃(rectalgill),可自进出于直肠腔内的水中吸取氧气。这些昆虫虽然具有呼吸效率较高的气管鳃,但体壁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在冬季,当水中含氧量较高、虫体活动减弱的情况下,单靠体壁呼吸即足以维持生命;而至夏季,水中含氧较少,虫体的活动性又较强时,就必须依靠气管鳃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了。

三、物理性鳃呼吸

某些没有特殊呼吸器官的水生昆虫,不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氧气,而是以气泡或气膜利用大气中的氧气,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为“物理性鳃呼吸”。如龙虱和仰泳蝽等的体躯腹面,有一层直立的疏水性毛,当虫体潜入水中时,在毛间可携带一层气膜或气泡,从而可满足其在水中生活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再到水面上来换气。在有些情况下,气泡不仅具有昆虫潜入水中时携带氧气的功能,它的供氧机制,还可使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源源不断地渗入到气泡中去,以维持气泡的体积,与虫体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这类昆虫可以更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到水面上换气。

四、内寄生昆虫的特殊呼吸方式

内寄生昆虫除以体壁进行呼吸外,某些种类还常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如很多寄生蝇幼虫钻入寄主体壁后,因寄主皮细胞层受到刺激而向体内扩展,使体壁向内形成一囊状构造(表皮质围鞘),包住钻入的幼虫,虫体后端的气门对着寄主体壁上的蛀孔,与大气相通。膜翅目小蜂科的某些种类,在卵的一端具有长的柄突,卵产于寄主体内后卵柄露于体外,幼虫在寄主体内孵化后,将身体末端伸入到卵壳内,以虫体后端的气门通过卵柄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http://etc.lyac.edu.cn/courseware/02_03putongkunchongxue/chapter016/ch016.htm

人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气体交换地有两处,一是 外界与呼吸器官如肺、腮的气体交换,成肺呼吸或腮呼吸(或外呼吸)。另一处由血液和组织液与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

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进入呼吸器官的血管含少氧血,离开呼吸器官的血管含多氧血。

低等水生动物无特殊呼吸器官,依靠水中气体的扩撒和渗透进行气体交换。在较高等的水生动物腮成为主要呼吸器官。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气管或书肺交换气体。而陆生脊椎动物中肺成了唯一的气体交换器官。

肺是一个内含大而潮湿的呼吸表面的腔,位于身体内部,受到体壁保护。哺乳类的呼吸系统除肺以外还有一套通气结构即呼吸道。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图5-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656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2023-05-1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