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般都在哪个年龄段会眼花?

宝宝妈妈2023-05-12  67

一般四十多岁开始。有早的四十岁。有迟的五十多岁。因为刚开始不厉害。戴不戴眼镜区别不大。所以感觉不出。当你发觉看书看报纸字迹模糊或者看不到了。当你把书或报纸放到远一点距离时就看清楚上面的字了。那就证明你已经老花了。就要配戴老花镜了。老花能看远不能看近。近视看近不能看远。

人们在照相时,为了使成像清楚,常调节镜头和底片的距离,使物象清楚地落在底片上。人的眼睛也具有调节作用,但他的调节与照相机不同,它不能移动前后距离,而是通过变化晶状体的曲率,使物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如果我们看近物时,由于物体光线的入射角增大,物像落在了视网膜后面,视物体不清,不清的物像便反射性地引起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使物像前移,恰恰落在视网膜上。相反,当我们再看远物时,物体若在6米以外,射来的几乎全是平行光线,这时晶状体又恢复其原来的曲率。因此,眼的调节过程,就是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过程。

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降低,调节能力减弱,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变远,对近物体的散射光线,不能清楚地成像在视网膜上。因此,在看近物体时,必须拉长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或者戴凸透镜方能看清,这样的眼称为“老花眼”。一般人“花眼”,从4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即40岁以后每10年增加1个屈光(眼镜为100度)。“老花眼”对远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得比较清楚。因此,“老花眼”的人在看书、写字、做细活时要戴老花眼镜;在看远物或认人时又要摘下眼镜。

瞳孔也有调节作用,但它不像晶状体那样,通过改变曲率以调节物像清晰度,而是通过其开发和缩小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在强光下,瞳孔缩小,在弱光下瞳孔散大,这一现象叫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当中脑有病时,这一反射消失。因此,医师在检查危重病人时,经常用手电筒照一下病人的瞳孔,并根据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来判断病情。

在正常情况下,视物时平行光线落不到视网膜上叫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眼即不能看清远物,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故只有缩短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才能看清物体。近视眼患者往往是眼球前后距离过长引起,这是先天的,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的是由于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晶状体持续收缩,睫状肌麻痹,使晶状体曲率增加所致。故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其镜片中央薄,周边厚,它能将平行光线变为散射光线,使物像后移而落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并非看得远。如不经过调节,近物、远物都看不清。远视眼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较正常人短,从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故看远物也不清楚。远视眼戴凸透镜,其镜片中央厚,周边薄,对通过的光线有汇聚作用,这就等于增加了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光能力,使物像前移,清楚地落在视网膜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5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