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照相时,为了使成像清楚,常调节镜头和底片的距离,使物象清楚地落在底片上。人的眼睛也具有调节作用,但他的调节与照相机不同,它不能移动前后距离,而是通过变化晶状体的曲率,使物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如果我们看近物时,由于物体光线的入射角增大,物像落在了视网膜后面,视物体不清,不清的物像便反射性地引起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使物像前移,恰恰落在视网膜上。相反,当我们再看远物时,物体若在6米以外,射来的几乎全是平行光线,这时晶状体又恢复其原来的曲率。因此,眼的调节过程,就是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过程。
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降低,调节能力减弱,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变远,对近物体的散射光线,不能清楚地成像在视网膜上。因此,在看近物体时,必须拉长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或者戴凸透镜方能看清,这样的眼称为“老花眼”。一般人“花眼”,从4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即40岁以后每10年增加1个屈光(眼镜为100度)。“老花眼”对远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得比较清楚。因此,“老花眼”的人在看书、写字、做细活时要戴老花眼镜;在看远物或认人时又要摘下眼镜。
瞳孔也有调节作用,但它不像晶状体那样,通过改变曲率以调节物像清晰度,而是通过其开发和缩小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在强光下,瞳孔缩小,在弱光下瞳孔散大,这一现象叫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当中脑有病时,这一反射消失。因此,医师在检查危重病人时,经常用手电筒照一下病人的瞳孔,并根据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来判断病情。
在正常情况下,视物时平行光线落不到视网膜上叫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眼即不能看清远物,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故只有缩短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才能看清物体。近视眼患者往往是眼球前后距离过长引起,这是先天的,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的是由于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晶状体持续收缩,睫状肌麻痹,使晶状体曲率增加所致。故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其镜片中央薄,周边厚,它能将平行光线变为散射光线,使物像后移而落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并非看得远。如不经过调节,近物、远物都看不清。远视眼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较正常人短,从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故看远物也不清楚。远视眼戴凸透镜,其镜片中央厚,周边薄,对通过的光线有汇聚作用,这就等于增加了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光能力,使物像前移,清楚地落在视网膜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