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不同:早稻一般用籼稻作品种,这种水稻的株植较高大,晚稻一般以种植“杂优”为主,也就是杂交水稻。
生长周期不同:一般情况下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的生长周期140天左右。
对光照的敏感程度不同:早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
一、早稻和晚稻有什么区别
1、品种不同:早稻一般用籼稻作种植品种,籼稻的株植比较高大,如果春季雨水比较足,太阳光就比较少,此时种水稻就会生长的比较慢;晚稻一般以“杂优”为主,也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累积也会很多。
2、生长周期不同:一般早稻大米生长期为90-120天,所以早稻品种只适合7月之前生长;晚稻的生长周期一般是140天左右,它比早稻多生长了一个多月,一般收割的时候就到了秋季,这时候的晚稻已经完全成熟了。
3、对光照敏感程度不同:早稻对光照反应不是很敏感,它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可以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晚稻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生长,这样才能使它结实,而且品质也会更好。
二、早稻和晚稻哪个更好吃
1、一般来说晚稻比较好吃。早稻谷一般有米质疏松,耐压性差等情况,加工时也特别容易产生碎米,出米率也会比较低。晚稻谷米质坚实,耐压性非常好,加工时碎米也会很少,出米率比较高。而且就米饭的味道而言,早稻谷比晚稻谷要差很多。
2、在不同季节收稻谷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一般是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份就能收获,中稻一般在9月中下旬收获,晚稻一般在10月上中旬收获。
3、收割稻谷还可以根据稻株、稻穗、稻籽确定。当大部分稻株颜色变黄时,就可以收割了,稻穗如果由绿变黄,先从中部开始,慢慢的整个稻穗都会变黄,一般稻籽变黄变硬的时候,也就代表完全成熟了。
大米的口感直接关系到大米的营养成分和结构。稻米的营养结构和组成与种植环境密切相关。种植环境包括土壤质地、肥料、水分、温度、光照强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因此,稻米营养结构和成分的形成与温度和光照强度有更大更直接的关系,影响更深。一般早稻品种生育期略短,整个生育期获得的平均温度低于晚稻,光照时间较短,光照强度较弱。这就导致了早稻和晚稻的营养结构和成分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是造成口感差异的主要原因。水稻平均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产物越丰富。水稻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平均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大,直链淀粉越少,支链淀粉越多,蛋白质越多,氨基酸种类越多,脂肪酸种类和含量越多,稻米的口感越好;反之,味道越差。这是晚稻比早稻好的主要本质原因。
水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种植水稻就当前的粮食生产能力看,早稻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其它品种尚难补充或替代的。水稻种植,南方一年可以种两季,即早稻和晚稻。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单一追求水稻产量,而是追求水稻口感,有人说晚稻米比早稻米更好吃,是什么原因的呢?以下因素有必然关联:一是品种不同。早稻一般用籼稻作品种,株植较高大。早稻播种是在春季,夏季丰收。春季雨水比较足,太阳光反而就比较少,此时种下水稻,在前期水稻生长也比较慢。在水稻开花到结稻谷时,也是春夏交接期雨水多,稻谷在这个时间的结穗,雨水常常把稻谷灌饱和,所以种出来的水稻就会缺少了很多营养成分。煮熟后的米粒松疏,吃在口中成渣泥状,没有粘性,味觉平淡,口感比晚米要差。
而晚稻在我们这里一般种植“杂优”为主,也就是杂交水稻,但是晚稻大米通常是对光敏感,在夏至之后日照渐短的情况下,诱导开花,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累积多,灌浆饱满,口感也会好一点。至于具体种什么依个人喜好选择。不管什么品种,晚米的口感细腻柔软,圆润而光滑,粘贴度很强,有一股淡淡香甜软糯的感觉。
二是生长周期不同。时间的长短决定了稻谷的成熟程度。一般早稻大米的生长期为90-120天,晚稻大米为150天到140-170天。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越是熟透的果实越好吃,水稻也不例外。早稻的品种只适合7月之前生长,这是他独特的品性决定的事情,离开这个时间节点它就会失去生长发育的能力,所以这个时间只有100天左右,那么它的谷粒很难熟透,所以在收割早稻的时候还有些淡淡的青绿色,这就是没熟透,肯定口感不好了。
而晚稻的生长周期140天左右,比早稻整整多生长了一个多月,收割的时候就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这时候的晚稻已经粒粒饱满,金黄一片,它经过了长时间的光合作用。所以水稻得到的平均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大,光合作用产物越多越丰富。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等。这就是晚稻大米比早稻大米好吃的主要的本质的原因。
所以品种的不同,季节和生长周期的不同,是决定了早稻米不如晚稻米好吃。总之,晚稻大米比早稻大米好吃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过程中的温度和光照不一样形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