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妈妈的昵称有哪些?

宝宝妈妈2023-05-08  45

给妈妈昵称:

1、母上大人。

2、麻麻。

3、mama。

4、母亲大人。

5、老妈。

不同方言对妈妈的叫法

蒙古族把妈妈叫“额吉”,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维吾尔族称母亲“阿娜”。客家方言称“阿姆”,大部分的闽地方言和粤地方言区称“阿母”、“老母”、“母仔”。

湖南娄底有“娘老子”的称呼,广西南宁平话中至今把妈妈称“阿媪”,海口方言中则有把妈妈称“阿姐”和“阿嫂”的,真是令人惊讶。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叫法也有不同。

对母亲的口头称呼有:

⑴称“娘”。《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娘”的称谓在口语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与“爷”相对。

⑵称“妈”。《广雅·释亲》:“妈,母也。”

⑶称“姥”。《乐府诗集·琅娜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⑷称“婆”。《乐府诗集·折杨柳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⑸称“媪”。《广雅·释亲》:“媪,母也。”

⑹称“妪”。《说文·女部》:“妪,母也。”

⑺古代各地方言土语对母亲的称谓还有“妮”人、“姐”、“媞”等等。

当然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叫法,以陕西为例,母亲还可以叫做舵人。

在我国称呼也是文化的一种,称呼的得体也代表着人的修养。那么古代不同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

1、汉朝,母亲称为“姐”和“社”。

2、南北朝时期,称为“家家”和“阿家”

3、唐朝时期,在非正式场合称为“阿娘”和“娘娘”。在正式场合称为“母亲”。

4、宋朝时期,称亲生母亲为“姐姐”,称庶母为“叔婆”,称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5、元朝时期,称为“母亲”

6、明朝时期,一般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

7、清朝时期,一般为“额娘”

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

古代人对母亲的称呼还有这些:

慈母:或省称慈,古时人多以此自称其母。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生母:生育自己的母亲。

额娘:清时在普通旗人家里,子女无论庶出嫡出都把正夫人称额么或额涅,但亲生母亲一般称呢呢,因为额么与额涅比较正式,而呢呢比较口语化。而到后来“额娘”是专门称呼庶母的。

娘亲:指娘、母亲、妈妈的意思。

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1.母。母亲的简称。

2.家母 是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语词。

3.家慈。主要用于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4.慈母 旧时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

5.高堂 指父母亲。是敬辞。古人在外人面前称父母为高堂。

6.萱堂 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萱草又叫忘忧草,一般种植在母亲堂前,取祝福母亲无忧的意思。因此,母亲又称萱堂。

7.慈亲。特指母亲。

8.慈闱。亦作“慈帏 ”。旧时指母亲。

9.妈妈 即母亲,是母亲的口语,笔者认为这个是全天下母亲的统称。

10.娘。 对母亲的称呼。

11.娘娘。 母亲的一种称呼。

12.额娘 。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

13.娘亲 。母亲的一种称呼。

14.老妈。南方人喜欢这样叫,其实体现一种亲昵。

15. 令堂。 也称“令寿堂”,对别人母亲的尊称,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16.先慈 。即亡母。古时自称去世的母亲。“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17.先妣 。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

18.显妣 。对亡母的美称。显,有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3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