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左右孩子开始萌发了自我意识,会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物权意识--“我”的东西就不许别人碰,就要“保护”起来。
此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无法很好地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为了得到或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借助行为(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这一阶段的宝宝还没有建立同理心并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也没有“欺负”这个概念,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只是在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行事。
对此,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宝宝明白,他现在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引导他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以文章开头的案例为例。
1、表明立场
马上把宝宝移到一旁,用平静并且坚定的语言,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不能打人/不能咬人”,来进行制止。
2、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先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宝宝是不是不开心?”安抚孩子的情绪。
•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想法和情绪——“妈妈知道你生气,你能和妈妈说说为什么生气吗?”
如果孩子太小不会表达可能需要妈妈通过猜测帮助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妈妈一直在忙试穿衣服,没有理你?”
•在了解了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明确表达对他的理解。然后教给孩子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或者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不喜欢待在这里或者需要妈妈抱抱,你可以直接告诉我,但不能踢妈妈!”
3、道歉
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
等宝宝平静下来后,可以这样和他说:
•陈述事实——“你踢了妈妈”。
•告知行为后果——“妈妈很疼,很难过,因为你踢了我。”让宝宝知道被打会很疼,很难过,客观上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
•如果他听不进去,可以边讲边示范,也做出踢他的动作但不要用那种惩罚性的愤怒的方式,告诉他:“看,会疼的。”
•如果宝宝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他说“对不起”,并教孩子通过握手或者拥抱来表达友好。
•如果孩子继续有打人情绪,要把他带离,让他意识到不好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他需要对此负责。
二、缺乏自控力三四岁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的感受,但也可能表现出打人或者骂人等伤害别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额叶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像大人那样“深思熟虑”,行事难免容易冲动。
另外,这阶段孩子面对冲突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运用前面提及的步奏去引导宝宝认识情绪,表达意愿,承担结果以外,还需要教会宝宝正确地宣泄情绪。
尤其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有必要教孩子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恰当地排解。
比如,不高兴不愿意的时候就大声说“不!”,生气时可以撕废纸,或是画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
要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宣泄不是只有打人这一种方式,很多办法都可以帮助他缓解和平复情绪。
三、模仿大人以暴制暴如果三岁以后宝宝打人的行为仍然没有减少,可能是家庭成员中有人在有意无意地通过“打”来表达某种诉求。
比如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经常用恐吓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你再不乖,我就打你。”
于是,孩子就学到了用打人来表达愤怒,表达不满,让别人听话,在模仿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永远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永远记住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绪,第一步其实是我们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
总之,宝宝打人,未必意味着暴力或攻击。学龄前宝宝的语言表达还不成熟,当他们想要表达却无法很好表达自己时,可能会出现我们大人眼中所谓的“暴力行为”——比如打人、踢、咬等等。
从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打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引导。
一.打架事件发生后,家长的处理成难题
事实上,打人事件已经发生,不管父母如何总结教育,总会有偏差的地方。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打架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家孩子打架,其实和别人家孩子打架本质上是一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的冲突都不大,基本都是小打小闹。
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人的问题,既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教育孩子不要打人,又要公平处理问题,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总的来说,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家长们基本上持两种看法。
有些家长不提倡孩子使用暴力,但也不想让孩子任人欺负,“非常时候使用非常手段”,如果实在没有更好办的法,会默认孩子用拳头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觉得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该打人,这不仅会伤及他人,对自我成长也没有好处。其实,在处理孩子打人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
二.2-4岁的孩子容易“打人”,出于何种心理?1、 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动又主动的过程,一方面,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指引,才能练就基本的生存技能。
比如从断奶到学会自己吃饭,从坐学步车到学会自己走路,这些都是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教导。
可见,孩子成长初期,的确是父母安排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点,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时候,他们自我意识萌发。比起父母要求的,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本来只会慢吞吞走路的孩子,现在要学着跑了。
原本习惯拿勺子吃饭,现在想试着拿筷子。
原本听话的孩子,开始显露“叛逆”的一面。
表姐家的女儿今年三岁,平常只要是夏天,她都会给孩子穿上公主裙。今年孩子自己不愿意穿裙子,非要表姐买休闲裤。
表姐一开始似乎低估了孩子的决心,因为公主裙早就提前买好了,不穿很浪费。没想到,刚要给女儿穿裙子时,女儿大发脾气,一把揪住裙子,扔到了地上。
表姐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就脾气这么坏,长大了怎么办?于是就教训了女儿一顿。
谁知女儿非但没有听进去,还一边嚷嚷着说:“我就不穿”,对着表姐又踢又打。
小孩子的拳头虽然没什么力量,不过这头狂躁的小狮子还真不太容易摆平,最后是爸爸出动才“制止”了她。
体验过女儿的“暴力”倾向,以后表姐对孩子说话、做事也更加注意。不再随便勉强孩子,孩子也没有再做出类似的打人举动。
2、 模仿他人
孩子打人,很多时候纯粹是一时兴起。比如看到小狗在打架,觉得很有意思,便也想找个伙伴试试身手,这时候谁在身边呢?
妈妈在身边,那就和妈妈玩一下吧~一个回旋踢,踢中了妈妈的脚踝,妈妈疼得直抽气。这时候妈妈脸上表情已经不对,可孩子不知道,还对着妈妈笑。
孩子没挨妈妈一顿揍,已经很幸运。只是被关进了房间而已,没关系,晚饭时就可以被放出来。
其实孩子踢妈妈,主要是抱着试验的心态,并没有仇恨或生气的意思。
因为小狗相互打架逗乐了孩子,想要把这种快乐反馈到妈妈身上,可妈妈不仅体会不到还负了伤,这让孩子十分不解。
其实孩子做的仅仅是模仿他人而已,没有多余的心思,父母没必要介意。
3、 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意思都不能表达清楚。
和父母交流时,如果语言不通,孩子很容易郁闷。孩子说的要求父母不理解,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上周,小碗带儿子去游乐场,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游乐项目不能玩,只能玩一些比较温和的项目,像旋转木马、碰碰车之类的。
旋转木马玩几分钟就结束了,当小碗还在观望可以玩什么的时候,儿子拖着她往过山车的方向走,边走嘴里还说着类似“打车”的词语。
小碗没听到,不过看儿子往这边走,似乎想坐山车。小碗知道儿子不能玩,还没到目的地,就拉着儿子往回走。
儿子死赖着不肯走,最后还是没扛过小碗的力气,因为生气孩子边走边打小碗,嘴里还念叨着“打枪”。
这次小碗听清楚了,原来孩子不是想坐过山车,是想玩打气球的游戏。
小碗觉得这确实是自己的失误,不过已经离原来的地方很远了,再回去不太现实,还是等孩子气消后,再给他买冰激凌吧。
4、 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孩子有时会打一下妈妈的手臂,有时又会打一下爸爸的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孩子只是为了让父母注意到自己。
虽然这种行为没有恶意,不过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用更温柔的方式。
5、 安全感受到威胁
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有人抢橡皮,孩子不肯,最后直接动起手来,一般孩子不会坐以待毙,你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你一脚,谁也不是好欺负的人。
三.心理上的“打人行为”可分为两类孩子打人,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异化”的。按照心理学上的分析来说,打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
所谓工具性攻击,是指目的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实质上却做出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孩子在吃热狗,另一个孩子看到了,抢过来吃,孩子为了保护热狗,挥了另一个孩子一拳,这就叫工具性攻击行为。
敌意攻击,是做出带有目的性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比如看到人家穿了新鞋子,觉得嫉妒,跑过去踩一脚,这就叫敌意攻击。
四.面对以上五种打人的情况,家长要针对性处理,解决方式不一样1.前两种行为是“无意识”打人,父母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打人不对
如果孩子只是自我意识萌发打人,父母首先要学着尊重、理解孩子,孩子不爱做的事情,尽量不勉强。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打人不对,父母可以这样说:“不满意生气可以,不过动手就不对哦,下次想表达意见,可以说把重要的话重复三遍,这样妈妈就真的懂了。”
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不允许”这类绝对的话,这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2.第三种行为帮助孩子健全语言系统
如果是出于孩子表达能力不好出现的打人行为,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孩子通过打人传递情绪,要用有利、正确的语言发声。
3.第四、五种行为,父母要多给孩子爱和陪伴
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就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不要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陪孩子的时间。时常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这样孩子内心才会充盈。
总之,当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打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打是一种能力。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同样用“打”教育孩子,这样才不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因为宝宝3岁就会进入一个叛逆期,所谓变成“小魔头”的这些行为也只是孩子步入敏感期的一些典型的发展特点。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有了“我”的概念,他作为一个人,有了强烈的想要表达自我的意愿和要求。3岁的宝宝在表达上开始有了逻辑规范的意识,并且他们开始发现语言的神奇力量。有些词语,诸如“打死你!”“去死吧!”等等,这些可以引起我们的激烈反应,他会觉得很有意思,就会反复说,其实他们并不明白这些词的真正意义。3岁的宝宝开始对各种规范非常“狂热”,他会觉得别人什么都不对,必须按照他自己的要求来,否则会生气。对于已经进入叛逆期的宝宝,家长如果采取“以暴制暴”是非常不可取的。当宝宝大哭大闹的时候,首先要抱着他,让他感觉到安全,然后我们可以抚摸他,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其次,引导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摔打东西,满地打滚的方式。最后,要尊重宝宝,尽可能地让宝宝有自主权和选择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