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1) 生物因素,主要有遗传、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成熟度与智能等方面。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代,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的后代要高6倍多;近亲婚姻者,其后代智能低下的发病率很
高,而先天的智力缺陷或者是外形的残缺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发育异常,产生心理问题。
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这些疾病对人的情绪、行为有不良影响,有的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有的表现为恐惧、焦虑、孤独和抑郁。男的以退缩为多,女的以攻击性行为较多。
成熟度与智能:神经系统的成熟与智能有关,在某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相应的智能发育水平。
对于智能发育较迟者,如果期望过高,则往往使其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2) 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的满足、情绪、自我意识、气质等方面。
需要的满足: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多种多样的,如果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而其他更高级的需要如安全感、被尊重、被爱等得不到满足时,便有可能出现种种心理异常现象。
情绪: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照顾,因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适度;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对人对事冷漠,不良情绪较多,如恐惧、压抑、长期紧张等。
自我意识:一个人只有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自我评价过高的人,一般喜欢表现自己,表现欲望强;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则表现出沉默寡言、自闭、自信心低、不合群等,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心理的健康。
气质:气质是本人先天就具备的。它们的特征分别为:
多血质:灵活机智,思想敏锐,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富于创造精神。
但往往粗心大意,情绪多变,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胆汁质: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易于激动,性情直率,进取心强,大胆倔强,做事果断,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主观任性,有时会刚愎自用。
黏液质:坚定顽强,沉着踏实,耐心谨慎,自信心足,自制力强,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沉默少语。
但往往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抑郁质:对事物敏感,做事谨慎细心,情绪体验深刻,沉静含蓄,办事稳妥可靠,感情专一,但遇事往往缺乏果断和信心,多疑、孤僻、拘谨、自卑。
以上为典型气质类型,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但是不同的气质类型大都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针对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在与人交往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扬长补短,对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3) 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集体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
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人格特征,家庭经济结构、情况,父母状况,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其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集体环境: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群体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可使人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反,如果集体环境人际关系紧张、风气不正、学习或工作秩序混乱,则会导致个体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社会环境:经济关系、伦理道德、社会安定状况、社会文化发展程度、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福利状况等。这些社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例如,社会经济状况的剧变、社会关系的变故、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等,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紧张心理,成为社会适应不良的诱因。
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或过分恶劣,造成环境的破坏,社会的不稳定,整个社会都处于紧张的气氛中,这些都会增加人们的紧张情
绪,没有安全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影响。
时效波在《需求斗争奖赏与精神疾病》一文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科学地论述了正常心理转向异常心理的原因,摘录如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生命与环境长期进行矛盾斗争的产物,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形成了“需求—斗争—奖赏”这一人类特有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其一切为满足需求的斗争活动和相应情绪,都是在脑的指挥、控制和感受下产生的,都遵循着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1.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指具备不同现实条件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2.需求斗争奖赏与人类精神疾病
⑴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人)
⑵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患者没有了更高层次的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迷失了斗争的方向;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这种消极麻木、浑浑噩噩的斗争方式同样违背了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因此,这种没有主导需求、没有动机兴趣的斗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斗争。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和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能为力、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从而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恶智),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却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4.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
5.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