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了心门就是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心房里,既有安全感也有孤独感。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理应顺其自然。走过荆棘丛生的道路,就要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尽可能忘掉,不肖地看待曾经的阴霾,因为生命中的阳光就在你的头顶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抬头,阳光始终照耀着你,所以不要老是低着头,躲避灾难,要抬头寻找快乐!
人性本身就是合作、共度,为目标努力和谐,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待解决,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给自己信心很重要,平和、忍让、放得下很重要!
我的一堂生物课
来源:南安市实验中学
这堂生物课所要认识掌握的是“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如果从教科书的角度考虑,应让学生通地解剖心脏来认识心脏的结构,并用显微镜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来认识心脏的功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来认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在备课中,我发现这一思路并不可行:其一,十几个班级分小组进行实验也要几百个心脏,这样不仅很难买到,成本又很高,而买来的心脏结构很少有完整的,起不到所要求的效果。其二,身处市区,要抓几百只水蚤更是非常之难。鉴于这些情况,我摒弃了这条路,直接从心脏的结构入手。但是照着课本内容纯理论、抽象式地讲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接受意识降低,这样本身就有点难度的知识点要理解掌握起来就更难。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意识,并能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我采用了比喻式为教学主线的教法。下面就是简略的教学流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幢特殊的楼房,好吗?
学生:“特殊的楼房?”“老师,今天不是上生物吗?”“老师,房子跟生物有关吗?” ………(几个学生好奇地问道。)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笑着说:嗯,有关系,因为这是一幢特殊的楼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幢楼房的平面图。说完我随即在黑板上画下了这样的一个图:(略)
学生:“这是什么房子呢?”“这房子怎么这样难看?”………学生又是好奇地问道。
我还是笑着说:大家可别小看这房子。它的构造可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房子有点不一样。同学们请看,这幢楼房有四个房间,左边两个,分楼上楼下,右边也有两个,也分楼上楼下,但左边两个房间与右边两个是不相通的,它们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不过楼上楼下的房间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只隔着一个门,更为奇特的是这四个房间都有与外面相通的长长的通道。怎么样,这幢房子奇特吗? (我边指平面图边介绍道。)
从学生默许的眼光中我知道学生对我刚才所讲的已有一定的认识了,于是我就又问:大家想不想看一下这幢楼房的真实面目呢?
在学生急切的眼光中我出示了“心脏结构模型”。
学生:“哇噻”。“心脏”。(班级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老师:对,这就是老师所说的特殊的房子——心脏。(接下来,我就一步一步地把心脏的“零件”一个个地拆下来,让学生感知这幢特殊的楼房。)
老师:大家都知道我们所接触的房间根据它们不同的功能都有各自的名字,那么你知道这幢特殊房子各个地方的名字吗?
学生:“知道。”“知道。” ……… (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已自觉地打开课本,借助书中的图形说了起来。)
老师:看来我们同学的反映还真快,那么哪位同学能帮每个房间都写上名字呢?
(学生非常踊跃。于是,我请了一位同学到台上,在刚才的平面图上标上他所知道的“名字”。还不错,他不仅写出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同时也把四个腔所连接的几条血管的名称也写了出来。)
老师:非常棒,这位同学不仅把了四个房间的名字都写对了,而且还把每个房间所连接的通道名称也写出来,真了起。
教师:不过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些通道这么多,怎么样记它们的名字呢?大家来想一个办法好吗?
(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课的所学的有关动脉和静脉的知识找窍门来认识这几条通道,很快地学生就掌握了心脏四个腔所连接的各条血管。)
老师:现在,同学们对这个特殊的房子已经很熟悉,如果让你来当导游介绍一下这幢楼房,你能行吗?
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都把手举得老高。于是,我就请几位学生到台上借助心脏模型来介绍心脏的结构。有的学生介绍了心脏的四个腔,有的不仅介绍了四个腔,还介绍了四个腔所连接的动脉、静脉;有的甚至把血液所走的途径也说清楚了。不过,有几位学生一直要把左右混淆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再想一个办法来识别左右,很快地就有答案了:“老师,只要记住右边的心房连接血管是上下两条的就是了。”“老师,只要记住花纹就可以了。”“老师,左心室末尾比较尖,比较突出。” ………很多都是我课前没有想到了,但同学们却发现了。于是,我又说到:“非常好,我们同学真的是聪明,老师听了一下子就清楚了怎么识别,不清楚的同学不妨也试试他们的方法,好吗?”
老师:刚才,我们都在谈心脏这幢楼房,那么大家知道它在你身上的那个地方吗?
(很快地,大部分学生都已在自己的身上摸到的心脏的位置。)
老师:你怎么知道你摸到就是心脏的位置呢?
学生:它会跳呢?
老师:嗯,它会跳,那你知道它是怎样跳的呢?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心脏示意图,然后利用右手作心脏收缩与舒张的手势,学生很快就明白心脏跳动的过程,并也作起了手势。
在学生兴奋之时我又问道:心脏这一收一舒在干嘛呢?我们大家来想一下好吗?一下子班里很快静了下来。
过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说道:老师,心脏里本来有血,它收缩时血不就跑出来了吗?
“对、对,心脏一收缩血就跑出来,然后它一舒张,它就静脉留进去,这我听说过。”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
是该讲的时候了。因此我就表扬了那两位学生,然后就讲析了心脏的功能。为了能让学生较深刻记住心脏的功能,我又说道:心脏对人体有这么大的贡献,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心脏与人体的关系,可以吗?
我刚讲完有一个学生就站了起来说:心脏就像是人体的一台发动机,它一跳动,我们人体才能活动。(泉州晚报刚好有一则广告………
老师:我们刚才在讲心脏收缩血液就从动脉流出来时,有一位同学问道:血液为什么不会从静脉出去,从动脉进去呢?大家来说说,好吗?
学生: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些门阻挡着………。一下子学生很快就把上一节课所认识的静脉辨膜用到这边来。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一知识点,我又借助模型夸张地演示了一下,学生一下子就笑了出来,但我相信学生的笑是一种会意地笑。
行至以此,我觉得是敢收的时候了。因而就再次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并让学生在总结中进一步认识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可在我总结完,学生们又举起手来,一个个问题向我抛了过来:
老师,心脏会一直跳吗?人死了,还会跳吗?
老师,心脏病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师,心脏的门坏了怎么办呢?
老师,如果做一个结构与心脏一样的东西,同时它也会跳动,然后,把它放在人的身体里,它是不是也跟心脏一样呢?
老师,心脏的墙壁破了怎么办呢?
老师:做心脏移植手术时,血液靠什么来推动呢?
老师:血液没有流的时候,心脏还会跳吗?
………
我还没来得及问答时,下课的钤响了,………
不过,一个学生还不满足,从教室追到办公室来问我:老师,植物有心脏吗?对此我又跟他讨论了一番。……
这样的时候让我总有几许的感动,而这一份感动又促使我对这一堂课加以反思:
其一、这堂课采用比喻式教学,把心脏比作一幢楼房,既形象又生动,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学生就比较容易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习抽象化的知识,如本课中的“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它所连接的几条血管”这一内容的理解、识记,学生就很容易在感知“楼房”的时候解决了。
其二、利用“导游介绍”这一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乐于参与,兴趣很浓。整个活动中不管是观众还是表演者大部分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气氛非常好。而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心脏的结构”已印记于学生的脑海中。不过在活动中我也发现这一活动对班级里角落中的群体的积极性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在活动中,我有意要把机会让于他们,可他们却“雷打不动”。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记得一次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平时上课很静的学生竟然举起了手,我非常感动,特意停下来表扬了他,而当他把答案说出后,同学们又不约而同地鼓起牚来,他一子脸红了。过后,我发现他不再那么静了,偶尔也会举一两次手。有了这次的经验,我开始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可现实告诉我“机会难寻”,同时当课堂气氛一活跃起来我们也往往也忘记了他们。但是这样,我又慢慢发现,在课堂活动中,活跃的学生越来越有活力,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而角落中的群体却是“静立不动”,这样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一步一步地拉开了。这不是课程改革所要的,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才是教育所要求的。因而如何“消除”角落中的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应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所应考虑的一个问题。
总之,每一堂课都会让人有所必获,有所感触,但也会有一些困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常于反思,持于探索,相信“行成于思,思成于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