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无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物,夜睡不宁,大便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浊如米泔。
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手足心发热,以疳积脾虚引起的多见,绝大多数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富有营养的食品,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促进体质的恢复。
首先我们假设体温36度,洗脚的水温大约40度。在热对流里,温差不变的情况下,换热量大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热传区流动特性的改变,也就是热边界层改变,热边界层改变的原因是速度边界层改变。热量传递本质上只有两种方式:热传导和热辐射,因为这个案例里温差很小,暂时不考虑热辐射。而在热传导中,水的导热率是固定的(由介质决定),影响换热量的只有温度梯度。
脚不动的情况下,一个单位的热量,在水和皮肤最靠近的那一层分子之前发生碰撞,动能从水传到了皮肤。此时最表层的水温度降低,次表层的水和最表层的水分子发生碰撞,动能从次表层传导最表层,如此类推。热量通过分子自由碰撞的方式,从远处的水分子一步步传到脚,传递“速度”很慢。此时的感受基本上和用脚去触碰一个40摄氏度的水杯一样,“温温的,很舒服,甚至有点凉”。
经过长时间脚不动的情况,远处水的温度到脚的温度呈线性变化。此时最表层的低温水大约36.5摄氏度,和脚基本同温(假设0.5摄氏度温差)。如果此时脚在盆里搅动,最表层的低温水瞬间离开皮肤,远处的40度水分子立刻接触到脚面,脚与水温度梯度变大很多,换热量随之变大,假设大概是8倍,我们就会觉得好烫。
所以,本质上是因为脚动了以后把热传导时形成的温度边界层破坏了,从而温度梯度变大了,导致换热量大了。
■知乎ID:刘舆帅,机械工程在读博士
(来源:《科技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科技生活》周刊
一个热量(或者说温度)相对稳定,到被打破的过程。脚不动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从热水到脚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脚因为人体的恒温作用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从最靠近脚的水到离脚远的水之间有一个渐变的温度分布场,离脚近的水温接近脚的温度,所以感觉不烫。脚忽然动起来,打破了之前形成的稳定状态,脚碰到了温度高的水,就会感觉烫。脚再次静止下来,脚上的血流循环回带走热量,使脚附近的水降温,而远处的水会一层一层的把热量传递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又会再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分布场,脚又感觉不烫了。如果洗脚水的温度很高,脚上的血流循环不能带走足够的热量来使脚附近的水降温,就会感觉一直很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