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阅读还是思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听到”来自大脑的声音,特别是在默读或者默唱的时候,大脑里总有一种声音。其实这就是大脑在进行思考,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思考的过程中,会自动模拟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声音等,这种被模拟出来的过程,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1、大脑在思考
每个人的脑袋都有很多组成部分,比如说大脑区域、小脑区域等,而大脑里面发出的声音,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布罗卡氏区进行的运动。比如说我们在做思考的时候,大脑会率先接收一个信号,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动作,来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当思考完成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协调各个器官进行配合,从而把我们想表现的动作或者话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布罗卡氏区是一直在运动的,而我们听到的就是运动的结果,这也算是大脑在进行思考。
2、大脑提前进行准备
比如说我们在接触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往往都会有比较惊讶的动作,可是当我们熟悉之后,就会觉得非常普通,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而让这些新鲜感消失的,就是大脑在进行准备。平常我们碰自己的时候,不会感觉很痒,可是当别人碰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痒,这其实就是大脑给我们自己做好了准备。帮助我们忽略身体的一些小动作,让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加舒畅。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是大脑为我们准备好的,是我们喜欢的声音。
3、每个人的声音有所不同
当外国人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大脑发出的声音一定是英文,而中国人思考的时候,大脑发出的声音就是中文。由于我们习惯和喜欢的事物不一样,导致了大脑声音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它不可能发出我们讨厌的声音,这就是大脑的运动和思考。
人的听觉器官是耳,耳是声音分析器的末梢装置。
耳可分为传音与感音两部分。声音传入内耳有两条路径:
一为空气传导,二为骨传导,而以前者为主。
空气传导:声波经耳廓收集后,由外耳道传至鼓膜,再由具有扩音作用的鼓室结构(中耳)传入内耳,产生音的感受和分析。
鼓室的扩音作用有赖于鼓膜与镫骨底板在面积上的差别所产生的增压作用,以及3根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的杠杆作用,使声波振幅缩小,而声强增加。鼓室总共的扩音作用折算成音强相当于25.5分贝左右。
在咽部和中耳之间还有一管状结构,医学上称为咽鼓管,它能调节鼓室的气压与大气压保持平衡,为鼓膜及听骨链的自由振动提供有利条件。
骨传导:声波作用于颅骨后,颅骨发生振动,使内耳淋巴液发生相应的振动而产生听觉。但大部分空气中的声波到达颅骨时即被反射,传入内耳者极微。
如果说外耳和中耳是声音的传导器官的话,那么内耳是声音的感音装置。声波使镫骨底板发生向内、向外往返运动,促使内耳淋巴液移动,继而引起基底膜的振动,使听觉细胞感受到刺激。人体的听觉细胞又称耳蜗毛细胞,它能将刺激沿神经纤维传入大脑中的听觉中枢,于是人便会感知到声音。
当传导和感音装置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到听力,前者称传导性耳聋,后者称神经性或感音性耳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