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工厂、汽车和机械设备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了大气层中,而与此同时,人类砍伐森林的活动又导致大自然无法及时吸收这些温室气体。
然而,今年9月28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却刊登了一片观点完全不同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杜克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对太阳在最近20年中的活动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太阳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因素中,太阳的“贡献率”可能占到了10-30%。有鉴于此 ,他们认为,有必要根据太阳活动的变化情况对描述全球气候变暖过程的现代气候模型进行修正。
论文的作者们认为,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掌握的有关太阳活动的数据并不足够准确,因此未能对太阳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做出正确判断。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在最近100年内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但两位物理学家却认为,一系列人造卫星从1978年起对太阳辐射变化情况的监测已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数据。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观测数据中存在着大约两年的记录“黑洞”--由于1986年发生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时不幸爆炸的严重事故,用于监测太阳辐射变化情况的ACRIM 2新型卫星的发射日期被迫推迟。为此,在两年的时间中,科学家们不得不继续利用其他老式卫星传回的并不非常精确的数据。
尽管如此,本文所说论文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同样统计了地球表面从1980-2002年间的温度升高情况。他们并未否定人类活动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只是认为应对这一作用所占的比重进行重新计算。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人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新的冰川时代,也就是说,地球不但没有出现变暖的趋势,反而正在逐渐地变冷。
紫外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各种效应,人们都在使用这种效应。紫外线具有高频率和高光子能量,当穿过介质时会引起强烈的光化学反应和光电效应,还会激发某些化合物产生荧光。研究发现,紫外线的杀菌能力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杀菌的峰值约为254nm,也就是说,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的杀菌效果最好。此外,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也广泛用于医疗保健和食品工业。最常见的是对病房中的空气和医疗物品进行消毒。
短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导致皮肤和眼睛损伤,长期暴露会导致白内障和皮肤癌。根据不同的生物效应,紫外线分为近紫外线(UV-A),中紫外线(UV-B)和远紫外线(UV-C)。其中,波长超过315nm的近紫外线可以穿透玻璃并直接到达皮肤的真皮。它对人体有暗斑效应。可用于矿石识别,舞台装饰,货币检查,诱蚊等场所。中紫外光,波长为280-315nm,对人体有红斑作用,可促进矿物质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主要用于健身和美容,促进植物生长等。波长低于280nm的远紫外线无法穿透透明的玻璃和塑料。短时间后会灼伤皮肤和粘膜。它主要用于医院,饭店,学校,家用橱柜和其他地方的消毒。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差,但是破坏人体皮肤和粘膜的能力越强。
紫外线来自多种光源,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其中,自然光主要是阳光,而人造光源在紫外线灯,电弧焊等中更为常见。暴露于大量反射紫外线的阳光下的人主要是室外工人,尤其是在诸如山脉,冰川,雪,沙漠和海洋。臭氧层是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主要吸收带,但是由于环境污染会破坏臭氧层,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会逐渐增加。短期暴露于大量紫外线辐射会严重损害人的皮肤和眼睛,长期暴露会导致白内障和皮肤癌。在夏季,中午和更高的海拔,紫外线指数更高;冰川和雪原反射强烈的紫外线,这将大大增加紫外线的辐射量。
外部辐射造成的镜头损坏没有具体变化。我国尚无因紫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病例报告。急性电光性眼炎的特点是起病快,多发生在人群中,发病率高,很多病例,大多数预后良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