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1、系十二指肠的首段,长约5cm,又称十二指肠上水平部。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向右上方至胆囊颈处,再转弯向下,形成十二指肠上曲,移行于降部。上部近幽门处,在X线钡餐透视时,呈球形,故称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此部。
2、为小肠最上端与胃幽门相连接的部分。成年人全长约25~30厘米,约相当于十二指横并列的距离,因而得名。此肠起自幽门,其末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于空肠。
3、全段肠管呈蹄铁状弯曲,其突侧向右,凹侧向左上方,环抱于胰头周围。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深部,与脊柱的腰部相贴。
1.铁的分布正常成年男性、女性体内铁的总量分别为50~55mg/kg和35~40mg/kg。体内铁的2/3在血红蛋白内,约15%在肌红蛋白中。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仅为3~4mg。细胞中各种酶所含的铁不到10mg,但其功能极为重要。其余的为储存铁,正常男性的储存铁约为1 000mg,女性仅为300~400 mg。
2.铁的来源和吸收正常人制造新鲜红细胞所需的铁为20~25mg/d,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从食物中摄取1~1.5mg/d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的妇女铁的需要量为2~4mg)。多数食物中都含有铁,以海带、紫菜、木耳、香菇以及动物的肝、肉、血中铁的含量较丰富。肉类食品中的肌红蛋白所含的铁可完整地直接被吸收,吸收率约为20%。植物中的铁吸收率仅为1%~7%,因为植物铁多为三价铁,不容易被吸收。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及胺类可促使铁成为溶解状态,均可促进铁的吸收。体内铁储存量的多少对铁的吸收亦有影响。当储存量多时,幼红细胞上的转铁蛋白受体增多,铁的吸收增多。正常人的吸收率约为10%,当缺铁时,吸收率可增至30%~40%。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的上段。小肠上皮细胞根据体内铁的储存及红细胞生成状态调节铁的吸收。
3.铁的运输进入血浆中的二价铁经氧化成三价铁后,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被运到各组织中去。转铁蛋白是一种球蛋白,体内仅1/3的转铁蛋白呈铁饱和状态。每一分子的转铁蛋白可与两个三价铁结合。带铁的转铁蛋白在幼红细胞表面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铁与转铁蛋白分离,再次还原成二价铁,在线粒体上与原卟啉、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4.铁的再利用和排泄红细胞的正常寿命约为120d,故人体每天约有0.8%的红细胞老化而破坏。红细胞破坏后的血红素铁几乎全部被利用于制造相等数量的新生红细胞的血红素。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维持体内铁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铁的排泄量不超过1mg/d。主要是随肠黏膜脱落细胞从粪便中排出,少数由尿中排泄,随皮肤、汗液排出的铁量极少。哺乳的妇女从乳汁中排出的铁约1mg/d。
5.铁的储存体内多余的铁是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中。铁蛋白是以磷酸氧化高铁的形式存在,能溶于水。当身体对铁需要增加时,可被再利用。含铁血黄素是铁蛋白部分变性,部分被溶酶体作用分解的降解物,可被亚铁氰化钾染成蓝色,不溶于水,不容易被再利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