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打扰别人家孩子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3岁了,经常推搡打人,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3岁的孩子正在建立界限感。
你经常听到他说“不,我不”,“不刷牙”,“不洗手”,“不吃饭”吗?对了,孩子就是这样在建立自己的边界感。他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个时候孩子的界限感是如此的清晰,当有人侵犯他的界限,比如摸他的玩具,他可能会推或者出去,这样正常吗?
那么,接下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你怎么处理被你打的孩子?
“别打了!”“不要推!”真的吗?
和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请闭上眼睛,听我的指示:请不要想到钱包,圆形钱包和圆形灰色钱包。你在想什么?
是图片记忆。所以当我们不停的对他重复“不要打人”“不要推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反方向加深他的记忆。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抱着孩子,阻止他推搡和打人,然后直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比如“如果你想要那个玩具,你可以用嘴和你的小哥哥说‘你可以玩一会儿给我玩吗’。”
重复正确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解决问题的图片记忆。
扩展:
1.
恐怕我们在养孩子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和“不要”。这个习惯不好,需要改!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如果我们的教育技能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显然是不匹配的。
2.
我们的父母在抚养我们的时候,大概不用这么想,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到处玩。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父母追着我们说“不”的机会很少。
那时候周围没有那么多车辆,也没有那么多拐卖儿童的坏人。同时,因为一群孩子在一起,父母觉得好轻松。
3.
但现在,即使父母足够紧张,也不敢让一个孩子在外面乱跑。孩子玩的地方少了,活动少了,接触朋友的机会也少了。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3354,一个小孩在前面跑,一个大人在后面追:“别跑,别跑,别乱跑!”孩子们通常不服从命令。万一是奶奶溺爱孙子,说不定大孙子跑得更快。
4.
在我家地下停车场的拐角处,总有不自觉的车主会把车里的垃圾留在那里。虽然不多,但是看起来还是很乱。于是物业在拐角上方的墙上贴了一个牌子:“此处禁止倒垃圾”。
结果两三天后,牌子上不但没有更干净,反而堆满了更多的垃圾。而且,车上不仅有清理出来的垃圾,还有一些从家里带来的垃圾,扔在这里,然后人们就可以方便地开走了。
5.
——“你管不了我”的旺盛能量和——错误的“图片记忆”让你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所以直接给予正面的指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技巧。掌握它并不容易,因为人的直觉反应往往比思维快。
当我第一次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时,我花了大约8个月的时间来完全内化它。后来和孩子说话很少说“不”,以至于积极的语言真的成了我的习惯。
6.
给你几个问题,你可以试着去做:
当孩子在商场里乱跑时,我们通常会说“不要乱跑”。如果没有我们该说什么?
孩子碰别人的东西,我们一般会说“不要碰”。如果没有我们该说什么?
孩子买了一把刷子在墙上乱涂。我们通常的说法是“看,你把墙画弄脏了。”如果没有,我们该说什么?
相关问答:宝宝两岁半,与小孩子玩总喜欢推别人,如何解决?
2岁半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玩的过程当中,是很容易产生一些冲突的。会经常推别的孩子。我身边有很多宝妈都说,自己的孩子有过这种情况。尽管父母教育了很多遍,但孩子就是不听。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很坏,故意要去推别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还小,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控制情绪的能力也较差。
他们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不知道用哪一种交往方式才能更好的与别人相处。加上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很多时候只会为自己考虑。只要自己不高兴,他们就可能会推小朋友。等孩子到4岁时,他们的自控能力就会好很多了。目前家长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方法:
要和善而坚定的制止孩子的行为。
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推别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小朋友摔了跤是会很疼的。但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父母要保持平稳的情绪。
1.在态度上要和善而坚定。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用语言辱骂孩子。但是在行为上要坚决制止孩子,不要让他继续推小朋友。和善而坚定的方法,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既是爱孩子的,又是有规则的。
2.平静中断法。
但我们看到孩子对别的孩子有攻击性的行为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暂时停下来。在宝宝18—24个月时,我们可以教宝宝“平静中断”。也就是说,提醒宝宝安静下来并且不要动。让宝宝知道什么是安静的坐着。等他长大一点后,时间就可以延长一点。父母可以用一个手势的提醒他。比如食指放在嘴边,做一个“嘘”的手势!自己也不要说话,用动作去提醒宝宝要注意安静。
因为宝宝小,不可能做的很好,所以这个技能需要进行练习。具体步骤有:
(1)让宝宝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椅子上。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让他的大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刚刚的行为。他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2)与孩子沟通,向他说明你为什么要让他坐在这里。孩子可能不会承认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关系,给他们一段时间思考,孩子慢慢就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好。
(3)当孩子能够学会安静的呆会,并会向妈妈承认错误,答应不再推挤别人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让他结束平静中断法了。在让孩子出来的时候,妈妈可以关心的问问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4)一旦孩子养成了习惯,学会了用哪种办法可以冷静下来时,孩子以后就自己会用了。
3.拥抱孩子。
当孩子推小朋友的时候,还可能是因为有不良情绪。比如:小朋友不理他,不给他玩玩具等等。父母可以问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如果孩子们不愿说时,父母可以抱抱孩子。安慰一下他,先与孩子共情,等孩子感觉好一点时,再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他正面的做法。想让别人与你好好的交朋友,就要有礼貌的和别人玩。孩子在父母的拥抱中,感觉会慢慢好起来,并且更容易与孩子建立感情的连结。
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要多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他们现在还不能很好的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因此,父母讲太多大道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只有和孩子产生连接后,慢慢的去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父母
当家长再带着一岁9个月的宝宝去上早教课的时候,发现孩子总是喜欢推别人,当家长不管怎么说孩子就是不愿意听。身为家长就应该意识到孩子之所以喜欢推对方,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太喜欢对方,不喜欢和对方在一起相处。而身为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只有一岁9个月,在面临给孩子上早教课的时候,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及时的纠正宝宝的问题。
带一岁9个月的宝宝上早教课如今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希望孩子能够早早的接触早教。通过给孩子报名上早教课,会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同时当家长在陪伴孩子一起上早教课时,都会让家长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通过这样的陪伴方式,会更有效地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发展,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正是需求爸爸妈妈陪伴孩子的时候。
孩子总喜欢推别人和孩子一起在上早教课,发现孩子总是习惯性地用手去推对方,而身为家长就需要用语言去告知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要让孩子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小朋友都是在一起上早教课的,要让孩子友好的和对方在一起玩耍。这样会更有力地促进孩子们在一起沟通与交流,会让孩子在早教课当中接触到更多的好朋友,能和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身为家长要意识到,当孩子在去上早教课时,总是喜欢推对方时,一定是孩子打从心底里边对对方就没有好感。所以就不希望和对方坐在一起,家长在看到这样的情况时,也可以考虑和孩子之间换一个位置。让孩子离不喜欢的人远一点,这样才能够减少孩子推对方的行为。
孩子的暴力行为,其实是为了"示威"家长有没有仔细分析过孩子这些动作背后的潜意识呢?既然动作受到潜意识支配,那么只要抓住孩子的想法,就一定有办法"攻破"孩子的暴力行为。所以,哪怕孩子的表现再怎么反常,都需要父母冷静下来先分析原因,再寻找对策。
首先,暴力是在向家长"示威"。
孩子其实也有一定的"表现欲",都希望他人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表现,读懂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孩子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力,做出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
。
其次,孩子在和朋友"示威"。
孩子在三岁时就能够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这时候开始孩子会为了保护、展示自己的"权威",而错误地利用暴力行为来示威。
青春期的孩子暴力倾向最严重,由于长时间地和集体、朋友相处,受到了外人思想的广泛影响和冲突,很多时候会出现表达上的障碍,想法得不到实践。
其实说到底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意识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并且单纯的语言沟通已经不足以表达孩子的情绪,这时候暴力行为就成了他们所认为的最佳的"示威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为"打群架"占据一定的新闻版面,其实就是孩子在进行每个群体意识的"示威"活动。
不管怎么说,孩子想要展示自我意识也好,表达情绪也罢,暴力都是孩子对于表达方式的一个误解,以为只要"行动够猛,力量就越足"。事实证明暴力是最不可取的表达方式,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巧妙运用语言沟通。
第一, 先了解孩子的情绪来源,安抚孩子,及时填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口。
第二, 寻找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法,并传授给孩子。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展现自我权威的方式也很多,暴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完全可以通过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或是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运用这些方式侧面消化自己的情绪。
同样的,在生活当中,也可以教孩子怎么发泄情绪,生气了可以先深呼吸,找时间做做运动、看看动画,一样可以消化负面情绪。
第三, 沟通的方式很重要,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孩子说话的方式、一举一动都很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喜欢运用暴力,并且不习惯沟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很少给孩子进行深入的情绪疏导,或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时,从来没有静下来分析过问题,这才导致孩子不愿意沟通,不懂得沟通。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跟情绪挂钩,心细的家长应该懂得把握这些机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论孩子的"小动作"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家长首先要去分析、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给后期的引导做好了铺垫。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更不应该跟孩子对着干,而是循循善诱,帮助孩子走出对暴力的依赖,用健康的方式解决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