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是:多少的对比强度的光能让人本能眨眼?你的问题中的“对比强度”很好,因为人对光线有一种适应功能,太阳的光线很强,但经过适应后,在阳光下不用闭眼,但从一个黑暗的房间突然暴露在阳光下,人往往会闭眼。在黑夜里开灯或用手电筒晃眼睛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问题属于实验心理学问题,测定在一定本底光照的条件下,对强光的闭眼反应需要有人体实验,而且要有一定人群的统计学处理,光靠推测或一个人的经验是不准确的。
但是,我感觉所谓“对比强度”不是恒定的,对于绝对黑暗的情况下突然暴露在一定强度的灯光下,与在灯光下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照度提高更多),或在阳光下突然暴露在更强的光线下(比如太阳光直射),这三种情况下引起闭眼反应的光的“对比强度”肯定是不同的。黑暗条件下最敏感,而两者对比强度要高得多。
上述差别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的视色素合成有关系,视色素大致可分为视紫红质、视紫质、视紫蓝质和视蓝质4类。在黑暗条件下,感受暗光的杆状视网膜细胞处于工作状态,它们合成的视色素是视紫红素,这种色素无法适应强光的照射;而感受强光的锥状视网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让眼睛暴露在强光下,这段时间就是视网膜细胞中视色素合成的所需的时间。每个人对光的适应速度不同,这与某些原料如胡罗卜素和维生素a的含量有关。
人们的眼睛,无论看近或者看远都需要有适应的光线,如果光线太弱,眼睛为了要看清楚物体,就只能加强调节的作用,这样时间久了会使眼睛发生疲劳,形成近视眼,使视力减退。光线太弱固然不好,光线太强也会刺激眼睛,使瞳孔缩小,使调节紧张,易形成近视眼。譬如: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往往看不多久,眼睛就会感到酸胀和疲劳,抬头看远处会出现一片黑,按理光线越强越能看得清楚,但是视力的敏锐度有一定的范围,当光线超过视力的调节能力时,不仅没有好处,相反对视力有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光线对眼睛最适宜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把光线的计算单位弄清楚。光线,也叫“照度”或叫“照明度”,它是用一种叫做“米烛光”也叫“勒克司”为计算的单位。米烛光是指一支标准蜡烛的光,垂直照在距离1米的物体上时,它的照明度为1米烛光,日常所用的25瓦特灯泡,距离半米是50米烛光,40瓦特灯泡,距离1米是75米烛光,100瓦特是230米烛光,40瓦特的日光灯和日常所用的100瓦特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线强度相仿。日光灯不仅用电量可节约50%以上,同时它的光也比较柔和舒适,与日光极相似,不像日常所用的灯泡的光带有黄色,因此对视力最为适宜。
那么,多少照明度对眼睛最适宜?这要看做什么工作,因为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所需要的照明度是不同的,人们在走路时只需要10-15米烛光,阅读或写字时就需要100-200米烛光,至少应在50米烛光以上。有些人喜欢在月光下或者阳光直射下看书,这是极不适宜的,对视力危害重大、因为在月圆的夜晚,其照明度只有0.2米烛光,在星星之夜只有0.03米烛光,而在直射的阳光下,其照明强度高达80000-100000米烛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