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中的历史课本吗?我们的祖先原本就生得一副毛茸茸的模样。可是现在?看看你身上光洁的皮肤,是不是很想知道原本覆盖在人类身上那层毛发,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退去的?不断提出不断否定,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定论。
人类毛发的退化也许是从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智人时代开始的。在持续的行走的奔跑中,肌肉会产生大热量,为了保持体温不变,智人的肌体就必须不停地散热。由于覆盖在身上的毛发阻碍的热量散发,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就会逐渐退化掉。也许你不禁会问,人类退掉体毛的过程果真如此,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体毛的丧失?科学家们对此做了种种猜想。
科学畅想1·选择说:体毛丧失是性选择的作用
第一种猜想来自达尔文提出的“选择说”。达尔文在1871年发表了《人类起源与生存选择》,用性选择来解释人类体毛的丧失。他认为人类也和鸟类及其他一些动物一样。雌性选择强壮有力的雄性为配偶,一定程度上雄性也同样选择雌性。他设想人类体毛稀少对人类而言有直接的利益,特别是在炎热阳光烤灼下,或是在潮湿的寒冷气候中体毛的丧失都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认为体毛的丧失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而是性选择的作用。
达尔文进一步论证说,猴子的面部和身体后部都有无毛区域,肯定和性选择有关,这些区域不仅有鲜艳的颜色,而且有时同一种类的两性中互不相同,特别是在交配季节更为明显。这些部位的体毛显然是为了使皮肤的颜色更能充分地显示出来。达尔文认为,早期人类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而体毛稀少的。
——反方声音:体毛稀少是为散热
吴汝康研究员在对以上假说详细研究后指出,一般来说人体无毛,这是相对于猿猴有浓密的体毛来说的。人体上并不是真正无毛,实际上其毛囊的数目以及密度和同属灵长类的大猿差别并不大。体毛稀少的最重要功能是散发体表热量,由于大部分体表汗腺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数百条之多,因此人体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有效的冷却系统。所以达尔文将人类体毛稀少归因于性的选择是不符合体毛稀少功能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各种体毛和性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畅想2·水生说:水中生活造成体毛脱落
1967年英国的种群生物学家哈蒂提出了一种假说,他提出在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生活在非洲海岸的一群古猿由于严重的干旱而被隔离,为了躲避猛兽和寻找食物,进入水中。环境的改变产生了强大的进化压力。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适应水中生活,体毛脱落了。有了一层表皮下脂肪以保存体内的热量,人类残存体毛的排列是流线型的,人体也比其他灵长类更成流线型。他还设想人类的两足直立行走可能是与水有关的。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是由水生类人猿进化而来,人类得以保留头发是因为水生类人猿的头部露出水面时要避免阳光照射所致。
——反方声音:完全不符合推论
人类体毛稀少的“水生说”很少得到人类学界的支持。因为身体无毛虽然可以减少在水中活动时的阻力,降低行动时能量的消耗和增加行动速度,但是却加速了体表热量的散失,而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因而水生动物身体热量的散失远比陆生动物快。因此各类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大多有一层浓密的毛,所以无毛不是水生哺乳动物的普遍特征,早期灵长类人科的成员体重一般较轻,要在海水中维持高体温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是不可能的。
科学畅想3·狩猎说:为散热要汁腺不要体毛
1965年,布雷斯和蒙塔古在《人类进化》一书中就提出了体毛的丧失与狩猎有关。1967年莫里斯在《无毛的猿》一书中,也提出狩猎是人类体毛丧失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早期人类由于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狩猎,追逐大的草食动物,为了散发体内大量的热量,丧失的体毛、发展了大量的汗腺,成为在白天惟一的主要捕食者。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已有与人类遗骸一起发现的动物化石,表明屠宰遗址的存在。他们更指出人脑的大量扩大只能在肉食之后,这说明人类进化确实和狩猎有关。
——附和声音:具备更多合理性
“狩猎说”则具备更多的合理性。现代灵长类满身都覆盖有体毛,早期人类也是如此,体毛在皮肤外面形成一层空气不流通的空间,而空气是良好的热绝缘体,不常活动的动物在白天阳光照射下使体表温度增高而皮肤则与热隔绝。可是在白天烈日下进行狩猎活动的早期人类,要排除体内代谢产生的过多热量,皮肤外面裹着浓密的体毛形成一层热绝缘体对于蒸发散热是不利的。因而体毛必须减少,使出汗皮肤的表面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另外,皮肤表面层变薄,周身汗腺增多,使汗蒸发的散热作用有效行使。此外,人类两足直立姿势也对体毛减少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与头发的保留和发展有关。太阳当空照射在两足直立姿势的人体,直接暴晒的体表面积只占整个身体表积的10%,却保护了40%以上的暴露皮肤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如果头发较长,覆盖到肩上部,则70%以上的体表都会得到保护,由此皮肤本身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人体的皮肤除手掌和脚底最厚外,颈后部和背上部最厚,自然和人类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
科学畅想4·衣着说:衣着的出现替代体毛作用
人类由于穿着衣服而少毛的论点是过去许多人所设想的。1985年库什伦又特别提出人类体毛的减少是从人类能够利用人工的绝缘物时开始的,体毛的稀少有利于热量的散发,但不利于体热的保存。
为了保存身体的热量便必须有衣着,宽松的衣着既可起到体毛的隔热作用,又使空气能在皮肤表面流动而散热,因而衣着能使人既适应热的环境,又适应冷的环境;既适应白天的剧烈劳动,又适应夜晚的静止安息,特别是在寒冷的气候里。他认为早期人类就发展了衣着,有了制作衣物的智慧和能力,起初是用兽皮,后来是用织物。
——反方声音:穿衣和体毛无关
对于“衣着说”,吴汝康先生指出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开始穿衣不是在人类开始狩猎的时期,而在晚得多的时期,才有衣着的证据。另一方面有些现代的少数民族居民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至今除生殖器外全身裸露,而体毛依然稀少,比如在菲律宾发现的塔萨戴人。这些证据都表明“衣着说”难以自圆其说。
科学畅想5·寄生虫论:脱毛只为摆脱寄生虫
里丁大学的马克·佩吉尔以及牛津大学的沃尔特·鲍德默认为,寄生虫是人类脱毛的关键因素,人类脱毛是为了摆脱能传播疾病的诸如跳蚤、虱子之类的寄生虫。因为早期人类多为群居,以狩猎为主,寄生虫传播的几率很高,而裸露的皮肤有助于保持清洁。令他们确信这一观点的证据是:虱子和跳蚤很容易在体毛多的动物身上生存,许多动物都死于寄生虫,而跳蚤会传播瘟疫。其他科学家也发现,当异域的种群来到新的寄居地,它们会带来原地一半的寄生虫,这样可使它们比当地的种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反方声音:寄生虫出现时间晚得多
有些生物学家对“寄生虫论”并不认同。利物浦大学的罗宾·邓巴认为,人类大量脱毛是发生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期,而寄生虫在此后人类开始居住时才出现。
无论如何解释人类脱毛的原因,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那就是为什么男性和女性的头部、腋下以及阴部都保留有浓密的毛发?对“寄生虫论”支持者来说,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类仅仅脱掉了部分毛发而不是全部,而头部、腋下和阴部正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
(《百科知识》)
人类毛发与性有关?
——胡须之谜难以破解
澳大利亚南极项目负责人斯托达特认为,人类保留的毛发与性有关。因为这些毛发多数生长在产生香腺的部位,通过毛发将气味散发出去能够吸引异性或配偶。
人类往往将头发作为荣耀的标志,也作为重要的性别特征。配偶之间都希望对方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在公元前17世纪的亚述时代,头发是吸引和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志,人们尽可能地装饰自己的头发。在18世纪60年代晚期的欧洲时尚的妇女都将头发高高地挽起并插上羽毛、花束等作为装饰。
对于男性胡须得以保留下来的解释是:它是雄性荷尔蒙的标志。那么,为什么许多男人又要刮掉胡须呢?也许男性更希望展示自己宽阔的腭。看来留“山羊胡”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但是对于生物进化学家来说,胡须仍然是一个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