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明清时期传入的重要植物主要有:粮食作物甘薯、玉米和马铃薯蔬菜作物有西红柿、辣椒、甘蓝和花椰菜等经济作物有烟草和向日葵等。
这些植物的引进,与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当时,我国人口增殖较快而又灾荒频繁。一些学者曾在明代写下不少植物专著帮助救荒。
但是煮食野菜的方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对于大规模的饥荒而言,这种煮食野菜方法的作用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类植物从味道、营养和毒性等方面考虑,局限性也很大。
显然,寻找新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粮食作物,是摆在当时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
而甘薯的传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吃粮问题。其他植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的传入,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它的传入也在明代末期。
明代嘉靖年间学者田艺衡的《留青日札》中将玉米称为“御麦”。书中写道:“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有玉米,并附有一幅不太准确,但大体反映出玉米特征的写生图。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有记述。一般认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有3条:一条是由东南亚经闽广传入内地一条是从印度、缅甸入云南一条是经波斯、中亚至甘肃的西北路线。
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玉米已在我国大规模推广,这与玉米适应性广,耐瘠薄,产量有保障,适于在当时许多新开垦的山地上推广有关。另外在育种上也有了突破,出现了适应我国各地的新品种,因使玉米成为我国仅次于稻麦的重要粮食作物。
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传入我国后它的称号极多。在东北地区叫“土豆”,华北地区叫“山药蛋”或“地蛋”,西北地区叫“洋芋”或“阳芋”、“洋山芋”,广西人称之为“番鬼慈姑”,广东人称之为“荷兰薯”,江浙一带叫它“洋番芋”。
马铃薯在徐光启以前已传入中国,因为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28记载有下述一段话: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在1633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因为1628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至今颇有争议,各种说法之间差距较大,这一文化疑案还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和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西红柿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产地名称叫做“番茄”,是明代时传入我国的。很长时间作为观赏性植物。当时称为“番柿”,因为酷似柿子,颜色是红色的,又来自西方,所以有“西红柿”的名号。明代官员王象晋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记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做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清代末年,我国人才开始食用番茄。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墨西哥、秘鲁等地,是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传入我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我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而我国最早的记述是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撰的《植物名实图考》,当时有称“回子白菜”。估计其传入途径为“丝绸之路”,以后再从西北至华北,时间约在19世纪之前。至于紫甘蓝传入我国的时间更短,估计不到100年。
花椰菜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海岸,约在清代光绪年间引进我国。又名花菜、椰花菜、甘蓝花、洋花菜、球花甘蓝。有白、绿两种,绿色的叫“西蓝花”、“青花菜”。
烟草产地大致有亚洲、非洲、南美洲这三地,也是明代末期传入我国的。据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撰《景岳全书》记载,烟草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随后江南各省都有栽种。烟草在引入我国后,由于其本身具有可用为嗜好品的特点,很快就在全国各地推广。在其引进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利害关系就聚讼纷纭。一方面,烟草给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它又确有点驱寒祛湿的作用。在生物学中,它是遗传学的良好的实验材料。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多部地方志情况来看,明代纂修的方志物产中有不少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因此明代中后期,向日葵在我国部分省份种植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总之,明清时期传入的这些植物,不但是增加了我国作物种类,同时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蔬菜成为我国先民餐桌上的食物,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而且当时的蔬菜和主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古文中“蔌”和“蔬”通用,《诗经-尔雅》中就有记载,“蔌者菜茹之总名”。我国古代对可食用植物统称为“疏”,汉代以后在上面加了一个草字头,用来区分野菜和人工种植的蔬菜。
《诗经》对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名目的记载,足足有一百三十余种,其中可以食用的有二十余种,这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中,又只有韭菜,瓠子莴笋等少数蔬菜被人工种植成活;隋唐时期可食用蔬菜发展到大约三十余种;宋朝发展到四十种左右;明清时已经达到六十种以上。其中人工培植成功的数目也在增加,但人们对野菜的采用历史从未断绝。
我国蔬菜的品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较大变动,其中一些甚至不幸绝迹了。以调味蔬菜为例,除了葱姜蒜外,我国古代还有紫苏、蓼、兰香和马芹等,都已经极为少见甚至绝迹了。另外,一些植物也在唐代转为药用,脱离了蔬菜的行列。与此同时,各朝代对于各种蔬菜的重视程度也导致了蔬菜的兴衰。
比如葵和蔓菁,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曾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主要种植蔬菜,但到了隋唐时期则成为了蔬菜的附庸品,明清已经很少见了解到 又如菘和萝卜,出现早期并不受人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附庸产品,而到了明清两代,反而成为大面积种植蔬菜。
此外,外来蔬菜品种对我国蔬菜体系影响也较大。比如黄瓜,是由张骞在前200年左右从西域引入的;丝瓜,大约在北宋时期从印度引入;西瓜原产非洲,唐末五代时期经回纥传入我国;豌豆原产欧洲,汉代传入我国;蚕豆原产黑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西红柿原产南美,经葡萄牙于清代传入我国;芋头原产东印度和马来西亚,汉朝时传入我国;卷心菜,也叫洋白菜,原产地是欧洲,近代才传入我国。另外,还有生菜、南瓜、胡萝卜、葱、菜花等,也都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
在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1911),人们对药用植物和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农艺学知识水平。19世纪初的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1714种植物,其中谷类作物有52种、蔬菜176种、果树102种。明末清初,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包括甘薯、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菊芋、甘蓝、花椰菜、烟草、花生、向日葵、大丽花等,这些作物的引进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明清时期是我国人口增长快而灾荒频繁的时代,寻找新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粮食作物成为了摆在当时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16世纪后半叶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在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玉米已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成为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另外,明末传入我国的烟草也对当时甚至今天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