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绝对贫困的特征主要有:(1)绝对贫困是指必需品的缺乏而导致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必需品通常是指维持生存的物质,如,食品、住房、衣服等。
3.(2)绝对贫困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由于收入极低,难以满足人类在衣依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
4.(3)绝对贫困在发展方面表现为,由于生产资料的缺乏,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更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陷入“贫困循环”之中。
5. 相对贫困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
6.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这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测度。
7.相对贫困的特征有:(1)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社会作出的,它实际上是社会上多数人对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一定确认,如有的国家以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而有的国家则以中位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
8.(2)相对贫困具有历史动态性。
9.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差别。
10.(3)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
11.相对贫困实质是不平等,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就存在相对贫困,在现实上,不平等是常态,因而相对贫困也将普遍存在。
到底什么样才算贫困?
对于我们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贫困应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那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叫做贫困呢?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贫困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家,贫困标准相当于吃饭钱是以卡路里计算得到的,而目前中国国家扶贫的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多维度,不仅保障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有人曾提出过一个非常迷惑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贫困人口剩3200万,到9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成了9422万人,2010年时,贫困人口为1.66亿,中国的贫困人口怎么会越来越多呢?
其实,这个数字的变化,恰是我国的扶贫标准一直在不断提高的写照,中国现行的绝对贫困标准线是以2011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在此基准上不定期调整,2019年中国贫困线调整为3218元,从实际生活而言,脱贫更重要的核心标准在于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的是保障安全住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只有达到这几点要求,才算达到脱贫标准。
贫困类型有:
1、城镇和农村最低保障家庭子女;
2、农村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子女;
3、特困职工家庭子女;
4、孤残学生;
5、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警察子女;
6、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7、家庭遭遇突发性、不可抗力变故,造成人身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困难学生。
家庭遭遇突发性、不可抗力变故,造成人身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困难学生。需提供所在村委证明、镇政府确认和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材料,如病历、大病药费单据等原件。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扩展资料:
参照市民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暂定为:
1、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3、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按月发放。每年9月30日前,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贫困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