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生,也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把鲜血输给中国战士,手指割伤仍坚持救治...“这世界只要还有流血的伤口,我的内心就一刻不得安宁。”1890年的今天,白求恩出生。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白求恩的一生充满戏剧性的经历,洋溢着高尚的自我献身精神。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1938年3月31日来到中国延安,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遗体被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2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雄”。
中国史上第一次战地输血
来到中国以后,他深刻体会到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在战地的必要性。“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并对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进行操作。当时,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首次尝试输血给患者。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
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这是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也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战地输血。
流动血库
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士,白求恩大夫曾3次献血。为了解决血液供给和储存的问题,他倡议组织了群众性的“志愿输血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血型鉴定较为宽泛,在当时O型血被称为“万能血型”,可以提供给任何血型的人,而是O型血的白求恩经常带头输血。
他所组织的10人医疗小队,6个西班牙人,3个加拿大人,1个美国人,无一例外都是O型血,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流动军用血库。消息传开后,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献血预备队,每天从中选取8人,每人献血500毫升。当时,白求恩将储存血液的瓶子封存,贴上标签,放在山上泉水中冷藏。之后,在短短一年里,这支“献血队”发展到4000人,每天需要5辆送血车将血液送往前线提供给伤员,并创下了1年里1900人献血的纪录。 白求恩和他的同事们的开创性实践在世界医疗史和输血史上占有重要的里程碑。
白求恩的战地输血车
白求恩在其一生中也曾与西班牙有过不可忽视的交集,就像在中国时那样,他曾无惧战争威胁在伊比利亚半岛履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给西班牙人民送上无私的帮助。1936年7月,从遥远的欧洲大陆上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西班牙,依靠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弗朗哥领导的国民军与西班牙共和政府开战了。法西斯军队对城市的疯狂轰炸与平民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极大震撼了白求恩的心灵。对法西斯的愤怒与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怜悯让他很快做出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到西班牙去!他辞去了在医院的职务,加盟“援助西班牙民主委员会”,并在当年10月带着自己的手术器械和医疗用具踏上了赴西班牙之路。抵达马德里后,白求恩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工作方向。
当时主流的输血方法仍是在献血者与受血者之间以导管直接进行血液传输,而这导致伤员往往因为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导致生命垂危。白求恩有了新的点子。他在马德里成立了一家“加拿大输血服务机构”,号召市民积极前来献血,然后按照当时最新的血液保存法,将提取的新鲜血液分瓶放入一辆改装卡车内的冰箱贮存,把车子打造成一个流动血站,在前线和后方之间来回穿梭为伤员输血。这个流动血站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马德里近郊逐渐扩大到巴塞罗那、巴伦西亚等城市。加拿大皇家造币厂还专门发行过一枚关于白求恩的金币,以纪念他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战地流动输血车。金币的正面图案就是白求恩胸前挂着听诊器的半身像,旁边有战地流动输血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