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xī
2 英文参考Tiānxī SP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x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天溪 汉语拼音 Tianxi 罗马拼音 Tienhsi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Stream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RP18 富耶氏 德国 MP18 英国 Sp18 美国 Sp18
天溪为经穴名(Tiānxī SP18)[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5 穴名解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
天,巅也,有至高在上之义。溪,山间流水曰溪。胸腔为人身轻清之界,其象比天。本穴平于 *** 外侧陷处,主治妇人乳少、乳痈诸疾,乳汁涌出,犹如天然的溪流,因名天溪。[2]
6 所属部位胸[3]
7 天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溪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4][5]。
天溪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或于 *** 旁开2寸取穴[6]。
天溪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天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天溪穴的位置
天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天溪穴的位置(肌肉)
天溪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 取法仰卧位,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平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天溪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当第4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乳中、神封、膻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4肋间隙弧度相应。[7]
快速取穴:仰卧, *** 旁开3横指处, *** 所在肋间隙即是天溪穴[8]。
9 穴位解剖天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分布著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5]。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胸前神经和胸外侧动脉分支分布[5]。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6]。
10 天溪穴的功效与作用天溪有宽胸理气,止咳通乳的作用。
天溪有宽胸通乳的作用[1]。
天溪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疖诸实证,多用泻法,取意犹溪水顺流而出也[2]。
天溪配以足少阳之足临泣治乳少多效,取天地气交而降雨露之意也,有疏肝理气之功[2]。
11 主治病症天溪穴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天溪穴主治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5]。
天溪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溃、呃逆、喉鸣有声等[1]。
现代又多用天溪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1]。
天溪主治咳嗽气逆,胸胁满痛,少乳,乳痈,呃逆等[6]。
天溪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乳少[7]。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12 刺灸法12.1 刺法一般斜刺0.3~0.5寸,内为肺脏,禁深刺[1]。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6]。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5],局部有酸胀感[7]。
注意:内有肺脏,切勿深刺,以防气胸[5]。
12.2 灸法可灸[1]。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6]。
13 配伍天溪配内关、膻中,治胸中满痛[7]。
天溪配侠溪、肩井、尺泽,治乳肿痈溃[7]。
14 特效 ***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天溪穴,每次1~3分钟,可治 *** 发育不良或产后母乳不畅等症[8]。
15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天溪、侠溪主乳肿痈溃。
《外台秘要》:天溪灸五壮,主胸中满痛,乳肿,贲膺,咳逆上气,喉鸣有声。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人体部位名·肩解5 经穴别名·肩解 5.1 肩井穴的别名5.2 出处5.3 穴名解5.4 特异性5.5 所属部位5.6 肩井穴的定位5.7 肩井穴的取法5.8 肩井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5.11.2 灸法 5.12 肩井穴的配伍5.13 文献摘要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颈椎病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5.14.4 治疗乳腺增生 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肩解 1 拼音jiān jiě
2 英文参考shoulder j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肩解: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肩解肩解为人体部位名。指肩关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1]
5 经穴别名·肩解
肩解为经穴别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即肩井[1]。《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肩解二穴。”王冰注:“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又《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肩解各一。”王冰注:“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2]。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5.1 肩井穴的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5.3 穴名解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4]
5.4 特异性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5]。
5.5 所属部位肩[6]
5.6 肩井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7]。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3]。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3]。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5.7 肩井穴的取法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8]。
肩井穴的取法[2]
5.8 肩井穴穴位解剖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2]。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9]。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9]。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3]。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2]。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5]。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5]。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5]。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4]。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4]
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2]。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9]。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8]。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2]。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3]。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4]。
5.11 刺灸法5.11.1 刺法一般直刺0.3~0.5寸[3][2],下为肺尖禁深刺[2]。
直刺0.5~0.8寸[8][9],局部酸胀感明显[8],向四周扩散[8]。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9][8]。
5.11.2 灸法可灸[2][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肩井穴的配伍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8]。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8]。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8]。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5.14.1 治疗颈椎病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8]
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 *** ,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 *** ;肩井针尖对准同侧 ***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4 治疗乳腺增生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