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人类的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及听觉中枢。在声音传导过程中,听觉器官的各部分均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两部分。耳廓位于头部两侧,与头颅成30度夹角,呈不规则的浅喇叭形,其反射界面有利于声波的集中而增强声音强度。外耳道起自耳甲下部而止于鼓膜处,长约2.5-3.5厘米。整个外耳可以帮助收集传导声波,略有扩音作用。外耳还可以保护耳的深部结构免受外伤。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四个部分。鼓室的外壁为鼓膜,内有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听骨链、韧带、肌肉及神经。鼓室各部分及咽鼓管在声音传导上起重要作用。
内耳部分的听觉器官主要是耳蜗、前庭、半规管。其中前庭、半规管是维持身体平衡。耳蜗主要是声音的感受,蜗管内有内外毛细胞及支柱细胞组成的螺旋器附着于基底膜上,螺旋器上有复膜,声波经前庭窗进入耳蜗变为液波时,基底膜随液波上下移动,复膜与毛细胞的听毛之间运动,使基底膜的神经末梢产生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导到中枢产生听觉。
听神经及听觉中枢:听神经的耳蜗支,经过四个神经原的传导,到达大脑颞叶皮层即听觉的最高中枢。在皮层其他部位还有散在的听觉分析器。这些听觉中枢都具有分析声音的频率、强度、声源定位,复杂声的感受和识别。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是(耳膜)。
耳膜系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大部附于颞骨鼓部的鼓沟内,上方一小部分附于鳞部。附于鼓沟的部分较坚实,叫紧张部;附于鳞部的部分薄而松,叫松弛部。鼓膜向内凹陷,凹陷的尖部叫鼓膜脐。
扩展资料:
影响声速的变因
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速度,称为声速(或音速)。声速往往因介质种类、状态等因素而影响其行进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因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等不同而不同。温度愈高,声速愈快。湿度较大时,声速也较快。
已知在 2O°C,干燥、无风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3公尺/秒,而在 O°C 时,则为331公尺/秒。若物体移动的速度,超过当时空气的传声速度时,称为超音速。有关声速的测量,早在西元 1636年 港人 梅尔森便已量出,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16公尺/秒。
其间虽经各国不断测试,但正确求出在气体或固体中传声速度的方法,则是1868年德国人孔特发现设计的,此即为著名的“孔特实验”,至于现今一般惯用的声速 ( O°C 的空气 ) 331公尺/秒,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修订沿用至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