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0日,随着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历史把这一天记载到了中国的医学史,就在这一天,由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张丽珠培育的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手术室里诞生了。
张丽珠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耀曾是老同盟会的成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云南起义。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张丽珠来说是一份难得的财富。
1946年9月,张丽珠赴美国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局部解剖学,并赴英做研究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在英国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张丽珠冲破重重阻力,于1951年回到祖国。
几十年从事妇产科临床病理的研究实践,张丽珠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也为她今后从事试管婴儿的研究打下了一个深厚的基础。
1986年,张丽珠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国第一个开展了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当时中国刚刚实行了计划生育,许多人对她进行的这项研究,持非常质疑的态度。但面对众多不孕者的期盼的目光,张丽珠毅然开展了这项当时尚存非议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8年3月10日,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在北医三院诞生。随后张丽珠又相继培育了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等;各个环节的技术也得到的迅速的发展,并跻身于世界的前列。正是因为张丽珠是这些攻关项目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完成者,她因此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在一份档案中,记载了这个小生命的孕育过程:
1987年6月24日,张丽珠首先对一位患有不育症的妇女进行了开腹手术,吸取卵泡,获得4个成熟卵子,然后取这位妇女丈夫的精液经过两次清洗,加入培养液。待最活跃精子上游获得穿透卵子能力时,时值卵子培养5个小时,进行体外受精。
6月25日,经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与雌原核了,这表明体外受精成功。医生们将已经受精的4个卵分别放入生长液中继续培养。6月26日,受精卵分裂为3至4个细胞,有的已分裂为4至5个细胞,即已成胚胎。张丽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将胚胎通过宫颈重新植入妇女子宫内。
7月6日,妇女经过化验,被确定为早孕。7月10日,妇女出现早孕反应。
8月3日,B超检查能看到胎儿心脏搏动,生命过程已经开始,这说明临床妊娠成功了。
9月1日,已可以见到胎儿四肢活动。此后的一系列B超检查,均显示出胎儿生长发育正常。
1988年3月10日,一个健康的女婴出生。
在当时记者拍下的一张照片中,人们能够看到张丽珠慈爱的目光,她正深情地注视着怀里的这个小家伙。这个体重7斤8两、身长52厘米,身体健康、哭声响亮的女婴,凝聚着张丽珠和她的生殖研究小组所有人的心血和期望。她的诞生,标明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的培育成功。 从1984年开始,张丽珠和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开始进行研究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IVF-ET,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当时主要是考虑到病人的需要,作为临床医生,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因为不育症来找到张教授。他们精神压力大,自卑、敏感、担心受到歧视,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着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
不育症历来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医学难题。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25个国家的33个中心组织做了一次采用标准化诊断的不孕不育症的调查,结果表现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妻受到不孕不育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高达30%,全世界的不孕不育患者人数约为8000万~1.1亿,中国的统计数据为6%~10%。
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问题是输卵管不通。在正常的情况下,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碰头,结合成胚胎,继而在子宫腔内种植,那叫做怀孕。如果输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头,就谈不上怀孕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怀孕需要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让精子和卵子体外碰头,受精,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宫里去。这就是“试管婴儿”技术。对于不育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项能够使他们获得做父亲和母亲权利的技术。
1987年5月,一位渴望做母亲的乡村女教师从甘肃来到北京,找到了张丽珠。她叫郑桂珍,结婚20年一直没有生育。经过仔细检查,张丽珠发现她双侧输卵管堵塞,且患有结核性盆腔炎。张丽珠理解郑桂珍迫切的心情,一方面为她治疗盆腔疾病,一方面开始做试管婴儿技术的探索。
早在1978年7月,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就已经在英国剑桥诞生了。她是由妇产科专家斯戴普托和组织胚胎学专家爱德华合作研究的成果。此前在1960年美籍华裔学者张明觉曾用兔子卵体外受精,将胚胎移植到另一兔子的子宫内,成功地诞生了一窝小兔子。我国台湾于1985年4月,香港于1986年12月,也各有1例报道。但那都是外国专家带着全套设备过去做的。
在当时仅有的几个成功案例中,所使用的取卵技术是腹腔镜取卵。但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病例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情况与上述地区有所不同。中国内地的输卵管不通病症,尤其在北方,有31.3%是由结核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用腹腔镜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看不到哪有卵泡,必须手进去摸到卵巢,摸出卵泡,然后才能够穿刺取卵。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张教授他们采取了开腹取卵的办法。
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在给病人开腹治病的同时取卵,随后马上让卵子体外受精,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看到精子卵子成功结合后的胚胎,胚胎在营养液中停留一天被植回母体。在当时设备简陋、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试验,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历经了许多艰辛。科研人员通常是拿着放在保温瓶内的几管刚吸出来的卵泡液,小跑穿过操场,送到组织胚胎教研组去寻找卵子。
培养液都是自己配制、称重、测pH值和渗透压。器皿多次冲洗、消毒,反复使用。仅有几根阴道穿刺针,用到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修理店去磨尖,直到针头上的罗纹全部磨光。即使是用这样的针取卵,但从未有过一例感染或出血。
后来,研究小组拥有了两间小屋,一间作为实验室,另一间作为取卵兼移植室。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下,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医三院的手术室剖腹产诞生的。
当医生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健康的小天使送到产妇郑桂珍身边时,郑桂珍含着泪水频频点头。一直守候在产房门外的郑桂珍的丈夫左长林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兴奋得无法自制,随着啼哭声拍起巴掌,嘴上反复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夫妇俩为女儿取名“萌珠”。萌是萌芽,开始的意思,因为她是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也是郑桂珍他们家的第一个孩子;珠是为了感谢赋予女儿生命的张丽珠教授,并希望女儿的人生能够像珍珠那样闪亮。
郑萌珠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表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表明了中国现在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从此,中国的生殖医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就在郑萌珠出生不久,中国内地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中国内地第二例试管婴儿,分别于1988年3月18日和1988年5月27日,在北医三院相继诞生了。 上世纪80年代,在张丽珠从事试管婴儿技术探索的时候,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舆论:中国人口这样多,为什么还要搞“试管婴儿”?计划生育政策明文规定,要少生、优生,为什么还要治疗不育症?这不是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着干吗?为此,张丽珠查阅了相关政策,发现上面除了写着:少生、优生,还有一条:帮助不孕的病人怀孕。看到这一条,张丽珠心里踏实了。“我没有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着干,我做的事情符合政策”。张丽珠说,“所以当时我才敢做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
张丽珠认为,不孕症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目前这一人群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疾病剥夺了他们的生育能力,让他们无法实现做父母的愿望。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身份证丢了中心妇产能看病。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的前身是天津市天主教教会医院,于1953年正式成立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设有产科、妇科、妇瘤科、新生儿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医学中心、乳腺科、中医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并开设内分泌门诊、特需门诊、营养门诊等专科门诊;设有超声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药剂科等辅助科室。新的工作公司可以提供更好地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陈新娜,女,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3年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从事妇产科工作20余年。专职于生殖内分泌及不孕临床工作15年,担任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临床组组长10余年。2007年7月赴美国Massachusetts州立大学医学院进行生殖内分泌的博士后研究1年,期间到麻省多家知名的生殖中心(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两家生殖中心)参观、学习和交流。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