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和道教有关,它原来是为了庆祝天官生日而设立的一个节日。除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这几个节日也和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眼尖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上、中、下”后面都带一个“元”字,这三个节日一定有着某种关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三个节日都是为道教神仙庆生而设立的。为啥都带“元”字呢?这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下面我们一起结合资料,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叫“上元节”的由来吧!
一、三元说——“元”的概念
想要知道为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首先我们搞清楚“元”是啥意思。这肯定不是人民币的单位,也不是某个朝代的称呼。“三元”也不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道教的“三元是指”天、地、水。
《云笈七签》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由资料可以知道,道教把掌管天、地、水的神仙分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又以三元配三官,因此他们又被分别称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传闻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二、上元节——天官的生日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属于上元天官的节日。说白了,上元节就是为上元天官生日设立的节日。(不仅是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也有以其重要人物的生或死而设立的节日,比如说观音诞、圣诞节、复活节。)
三、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异同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如果我们去搜索上元节的话,会弹出这样的搜索结果。在现在,上元节和元宵节是同一个节日,但在古代不是如此,只是因为它俩在同一天,后来才在历史中慢慢被合并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而设立的。每到这一天的夜晚,皇帝一定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和道教的上元节可以说没啥关系。元宵节的燃花灯这个习俗就是吸收了上元节。
还有其他的节日也难逃被合并的命运,比如日子比较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有的地方还过寒食节,但像我老家这边就只过清明节,而清明节很多的习俗中包含了寒食节的。
个人感想:在道教的三元节中,上元节和中元节都是大家熟悉的节日。不知道为啥,下元节我就在手机的万年历中见过,周围的人似乎并不过这个节日。可能是因为上元节和其他节日合并了,又处于正月,因此是人们喜欢的节日。而中元节,又称鬼节,和祭祀先祖有关,因此也不能怠慢。而下元节没有那么多由头,因此比较低调了。
综上所述,上元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是因为这原是道教祭祀上元天官生日而设立的节日,后来与元宵节合并了,“上元节”就成了元宵节的一个别称。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