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淀,对于劳动人民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农业生产在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农业的发展也让人们对于气候、天文的研究十分深入,汉族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归纳了有关气候与农事相关的经验,并将其命为便于记忆力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历经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能够反映自然变化,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力凭据。二十四节气对于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引导指南,也是一种能够掌握作物生长时间的文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一定的意义,在不同的节气之中,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也有所不同。在封建社会人们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只要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就会与上天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二十四节气的核心是社会灾疫的表现,这些灾疫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古人通过24节气能够预测灾害,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应该要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文化思想流传至今,对人们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人们认真对待。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球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绕太阳公转- -周, 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 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和秋分正处春、秋两季中间,夏至和冬至正处夏、冬两季中间。这样一年可用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划分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成6小段,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度,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农历上称太阳在黄道上从0度起算,每15度为-节气,全年共有二十四节气。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_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下去”。
对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要进行认真研究、探讨,以期有助于当今社会。
对延续、传承几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项,如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节,积极挖掘符合时代的内容,使其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激发广大民众感恩生活、凝聚族群,为我们的时代奏出更加华美的精彩乐章。
2016年,拱墅区“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参与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申遗成功,意味着拱墅区成为人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社区,也标志着“半山立夏习俗”保护提升到更高层面,进入更高标准、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2017年5月5日,在文化部非遗司、中国农业博物馆、省文化厅的指导下,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作为发起单位,联合浙江衢州、遂昌、三门,河南登封市、内乡县等10个代表性传承社区以及恭王府24节气研究保护中心、安徽省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发布保护公约,提出保护倡议。
会上,各联盟单位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社区保护”为主要原则,就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具体措施等开展深入研讨,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整体保护,最终在全国逐渐建立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发展体系。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功能:
21世纪,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制约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基础指导作用,依然是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在全国的不少地方还有留存,不少农谚和俗语,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白露天,带鱼满船尖”“过了白露节,夜寒白昼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还广泛地指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生动的例证。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证明了中华文化再一次被国际社会认可。自古迄今,它不仅是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守护者,更是影响了诸多国家文明发展的指路明灯。
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到现代。
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 [10]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作息,并随着中国中原朝廷改换历书,曾经先后使用《元嘉历》、《麟德历》、《大衍历》、《五纪历》和《宣明历》。
之后,日本开始使用更适用于本土、并且由日本人编写的《贞享历》、《天保历》等。按照“二十四节气”所定的日本本土节日叫做“杂节”,由于“二十四节气”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转所定的,因此仍旧按照传统算法依照节气定日期。例如:日本杂节中的“节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个星期等等。
在当代日本,春分日还被定为公共假日。
在越南传统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节气”,同时变更了某些节气的时间,更加适用于越南的实际情况。目前,越南虽然官方使用阳历,但是在民间还是有部分人使用传统阴阳历,特别是农民,仍然遵循着节气来安排劳动作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