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有哪些

宝宝妈妈2023-04-13  39

感知规律可分为:1、强度律。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2、差异律。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3、对比律。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4、活动律。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5、组合律。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6、协同律。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7、观注律。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

感觉的一般规律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二)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

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感觉的对比

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2 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 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某种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样的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2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凝视红色物体后,再看白色物体就显得带有青绿色。

(四)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咬紧牙关或握紧拳头,会使人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些。

可见,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取决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这种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较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较强刺激则使这种感受性降低。

(五)感受性和练习

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盲人、聋人或聋盲人由于丧失了人的重要感觉,生活实践使得他们主要地运用其它感觉器官,于是这些感觉就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从而弥补了视、听觉的缺陷。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了。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40 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面粉工人凭触觉可以正确地评定面粉的品质;机械师能够听出发动机的转速和异常声;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等。

感受性因练习而提高的事实说明,只要感官健全,人的各种感觉发展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音乐、绘画、雕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的感受性从各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知觉规律

1、强度律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的清晰。

例如:人对雷鸣电闪的感知是容易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然而对于昆虫等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低。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

2、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被感知得就越不清晰。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3、对比律

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观察中要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

例如:观察的高矮对比、色彩对比等。

扩展资料:

1、知觉的分类

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

2、知觉的特性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53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