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2、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3、墨家: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
扩展资料:
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其论述了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乐记》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清谷道长说道家音乐,追求自然、恬淡、空灵、虚静,彰显出不为物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听之有漫步云际、天人合一之感,品之则有返朴归真之念。 道教音乐,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之为“天籁之音”。其无论是庄严肃穆的赞颂神仙、飘渺恬静的心性修炼,还是威严雄壮的仰启天真,抑或悲叹垂怜的追荐亡魂,不同情感的经韵、经词都有相对应的韵律形式来抒发。 正如清代音乐大师徐大椿在《乐府声传》中所说:其声其音“飞驳天表,游览太虚,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 关于道教音乐的特色及其与民俗音乐的相异之处,武汉音乐学院专门从事道教音乐研究的孙凡教授认为:“如果说道教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那是相对于民俗音乐而言的。” “道教是以表现道教观念,宣扬道教教义,以道教崇拜为目的,与道教理念、道教情感、道教精神和道教仪式相结合的艺术。 道教音乐不是我们世俗社会理解的那种用于欣赏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他们用语言不能表达的‘语言’,是为了与神灵沟通和交流而创造的有特殊意义的‘声音’。” 就大体风格来说,道乐旋律起伏不大,曲调平稳犹如行云流水,庄严肃穆、宁静飘逸。这充分反映了道教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不尚奢华的思想特征。 道家音乐的特点有哪些2 至于道教斋醮仪式中为何要演奏道家音乐,正德道长想这应与我国古代遵行的礼乐制度有关。《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音乐虽为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态,但是也源于外界客观事物对人情绪的影响。由于事物均在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或者规律在不断变化,所以他们能够带给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于是音声也会随之而变化。所以我们通常在说话的时候,也可能我们会过过大脑,想起来这句话是不是说者无心,听着无意。但是作为音乐本身的表达而言,它却是真切的表达了一个人内心当中他的情绪或者是情感变化。那么于宗教仪式中,用音乐这种直接朴素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衷愫情怀或者说我们的诚意则犹为适宜。 以乐致太平 另一方面,道教早期即有一套完善的音乐理论。正如《太平清领章》中所云:“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 又说“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乐人也。”足见音乐在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性。所以,道教斋醮中之所以用音乐来贯穿整个仪式,不仅与我国上古时期所遵行的礼乐制度有一定之关系,还与道教早期“以乐致太平”的道教理论密不可分。 碧落空歌——原始度人无量自然之音 据《上清灵宝领教济度大成金书。庚集。明法事赞咏》说明了道教音乐的重要性,内容是: 昔元始天尊于始青天中,碧落空歌,传授原始度人无量自然之音的时候,它有自然的这种音乐,碧落缠虚,天霞流蔓,神风鼓激,万音合响。这个当时的一种传经的一种过程。在当时所有的歌是没有文字也没有唱词的,所以诸天的乃命五老上帝按笔以施,是以无歌不立,无歌不成,无歌不度,无歌不生。这些歌就被称作大梵碧落空歌,即成上清歌咏之曲,六甲灵飞之章,灵宝步虚之篇,玉检龟山之颂。 这些歌词当中逐步加入了要么是仙真的一些话语,要么是上眞的事迹,要么是修真的口诀等等等等。后来学者,要当专心留意,精加纯熟。这些都是道教音乐的起源。 总之,道教音乐高雅而不流于世俗,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而不失华丽。儒家: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道家:
老子的《道德经》"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代表人物
(1)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
老子是古代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老子处世的态度为积极态度。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庄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
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籁"(人为的乐音)、"地籁"(风吹草动的声音)、"天籁"(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风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墨家:
墨家是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生于鲁国,是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认识不够全面。
墨子认为,音乐艺术既然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只能加重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美学定义
(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第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第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第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总之,我们在建设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美学的时候,我们在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时候,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学。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被打开的宝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美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