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鄙人之解释是“无道昏君”,何谓无道?即不遵治国之道,甚至与之背离,视之为无道。古来灭国之君,多为昏君。或残暴苛政,或沉迷酒色,或受惑于小人,此之类者,祸国殃民,皆可谓昏君。
庸君,鄙人之解释是“无能庸君”,何谓无能?即身无治国之能,或无治国之绩,视之为无能。庸君当政,好则建业不足,守成有余;差则国势尽去,王朝覆灭。皆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君若无能,虽能保国亦死期不远。
“昏”与“庸”,实有不同,但也相关联。无道之君可能是因为无能,无能之君也可能导致无道。当然,也仅限于可能,而非绝对。这就是“昏”与“庸”内在联系。
《范仲淹苦读》中的“或夜昏怠”中的“昏”是什么意思?——答案:昏昏欲睡——头脑不清、头脑迷糊;视觉模糊;神志不清。
昏(拼音:hū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日暮、黄昏,即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引申指昏暗。由此引申为头脑不清或视觉模糊,再引申指 政 治 上的昏乱。"昏"在古代也表示 结 婚,此 义 后 用"婚"表示。
【原文】
版本1——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版本2——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而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版本1——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救济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有时候夜里十分疲倦,就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2——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多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词语解释】
少有大志(少):年轻时
每以天下为己任(为):当做
辄以水沃面(辄)(沃):辄,就。沃,洗。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仕):官
乃至被谗受贬(贬):贬官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当):应该
【赏析】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岳阳楼记》,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佑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1]。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