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李时珍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正式刊行。
扩展资料
《本草纲目》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除了药学上的价值,《本草纲目》还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实证、强调明辨的科学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时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本草纲目》中的“唯物论”(品味古籍)
《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前代大成的名著。它的产生和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自宋以来,人们又积累了丰富的本草学知识,为明代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明初和明中期还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内容新颖充实的本草著作,如《救荒本草》和《滇南本草》,这些也在客观上促进一些大型的、总结性的著作出现。李时珍自幼在父亲那里受到良好的医药学知识的熏陶,有济世利人的远大胸怀。从事医学工作后,他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从事自己的鸿篇巨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他有坚毅的求实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他曾多次出行,实地考察药用动植物。在考察过程中,他虚怀若谷,善于向有所长的民间人士、劳动者学习。最终促使他承担起历史使命,去推动本草学的发展和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