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三岁的孩子爱撒谎了,有何缘故呢?

突然发现三岁的孩子爱撒谎了,有何缘故呢?,第1张

到了一定的年龄,大部分孩子都会用撒谎来掩盖事实。判断孩子撒谎这件事是否是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要取决于谎言的内容以及撒谎的频率。

孩子会说话开始,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等到了3岁左右,孩子终于能够实现用语言来描述现实。一开始,孩子没想过欺骗周围的人。撒谎首先是源于一个发现:我居然能够拥有一些想法和做出一些行为来,而爸爸妈妈发现不了我的这些想法和行为。这是孩子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实现个性化。这是一个虚构故事的年龄,孩子会编造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然后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这是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故事编造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你无需担忧,这个过程是完全正常的,他能够让孩子自我肯定并彰显个性。当然,如果孩子完全脱离现实编造出一件事,这是令人担心的。如果情况完全相反,即孩子从来不虚构故事,这也令人担忧。

为了脱罪

大部分时候,谎言都是为了掩盖失误,无论这个失误有多小。比如,打翻了巧克力酱罐子,打碎了一只碗,需要父母给没考好的试卷签字,偷吃了放在盘子里的蛋糕,等等。因此,许多没考好的孩子因为觉得丢脸,会把成绩单藏起来,或趁父母发现之前迅速把打碎了的玻璃杯丢进垃圾桶。

当父母问“这是谁干的?”的时候,他们会回答自己不知道,或说这是弟弟干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因为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已经知晓家庭规则,能够分辨好与坏。他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也感觉自己有错。他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且耍个花招让自己不被惩罚。

你不要对孩子太粗暴,因为承认自己应当对某个错误负责从来都不是一件让人好受的事。如果他对你说出真相,他会感觉你有可能觉得他不是个好孩子了,甚至不那么爱他了。谎言被想象成对抗伤害和抛弃的挡箭牌,这说明孩子其实已经领悟奖赏与惩罚的规则了。

而且,孩子耍的花招表明他很懂得同理心的使用分寸。当他发现自己做了错事时,他能够站在你的位置上来思考和预测当你发现他干了坏事时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就变成了聪明的、有创造性的花招。只要孩子不滥用谎言,就不会导致任何严重的后果。

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并没有被他所蒙蔽,同时,你对他所干的坏事也很不高兴。给孩子解释谎言的危害:“我需要对你有信心,如果你骗人,我以后就没办法再相信你了。”有时孩子骗人是为了确认规则是清晰而牢固的,是为了试探家庭规则是否不可被打破,这时你应该向孩子明确规则!

为了让自己受重视

孩子有可能借助谎言来获得更多好感或更多的爱。例如,让别人相信自己赢得了字谜游戏,以此来获得奖赏,但其实是哥哥赢了游戏。

如果类似的撒谎行为重复发生,那么你需要倾听孩子的潜意识想要对你说的话,有可能孩子需要增强自信。了解一下孩子和学校里的伙伴相处得怎么样,他是不是受到了排挤、嘲笑或批评。如果是这种情况,让孩子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使自己感觉好一点儿。和孩子一起找一项他特别擅长的游戏或体育运动,通过自己和别人的见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包庇亲近的人

因为这个原因而撒谎的孩子,大多是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要么是父母中的一方让孩子撒谎:“不要告诉你妈妈我交了一个新女友,这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不要告诉你爸爸我们马上要搬家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他会气得疯掉”。要么就是孩子自己明白有些事情最好不要说出来,因为可能会伤害父母,而如果伤害到了父母,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犯了错。当家庭里出现争吵和分离时,孩子完全意识得到。他有可能决定撒个谎来换回平静,或让父母重归于好,这是所有的孩子最真切最自然的心愿。

要采取怎样的态度?

默许孩子撒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对他太宽容。当然,把事情搞成一出闹剧也是没有用的,没有必要喊叫或用告诉所有人他是个小骗子的方式来惩罚他。因为这样的话,孩子会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会怨恨你,而且还有可能刺激他重新开始说谎,以此来避免惩罚。也不要在他承认自己撒谎以后奖赏他任何礼物,这样做会鼓励他撒谎。

你要告诉孩子,你知道它撒谎了。此时给孩子讲道理更为有效,因为这能使孩子减轻身上的负罪感。你要给孩子重申必须遵守的家庭规则。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增加新的规则,你也可以适时补充说,你之前可能没有好好地说明那些不能做的事。这么做能减轻孩子的负罪感,这时孩子会更好地将你说的话听进去。

避免使用审问的语气与孩子交谈,慢慢地让他讲出真相,然后接受他的道歉。祝贺他说出了真相,因为做到这点不容易。你们二人都需要将一天里接下来的时光过得轻松一些。

孩子会明白:说出事情的真相才是更好的选择。

不要混淆惩罚与爱

告诉孩子,生活在和谐与相互信任的环境里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他对你撒谎,你就会习惯性地对他产生怀疑,注意这时要将对孩子的爱意与怀疑分开。即使你很失望、生气,也要注意你的言辞。不要让孩子产生你不再爱他了的联想。避免说这样的话:“如果你继续撒谎,我就不会像从前一样爱你了”或“我不喜欢骗子”。

最好是说你不同意他的做法或说法。如果孩子把没考好的试卷藏了起来,不要闹得全家或者街头巷尾的邻居都知道,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不要忘了,孩子通常会成为别人认为的样子。当别人把他当做骗子来对待,他有可能真的变成骗子。

榜样的作用

作为成年人和父母,请记住你是孩子的榜样。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撒过谎,但却被孩子看在了眼里。例如,你为了得到一张火车票优惠劵,就信誓旦旦地跟别人保证,你的孩子还不到4岁,然而实际情况是你的孩子今年都5岁了。(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规定4岁以下的儿童可与家长同坐一个座位,免票;4~12岁儿童半价票。)

当你这样欺骗别人时,孩子会觉得欺骗别人是可以接受的,他也可以通过骗人的手段来实现目的而免于惩罚。或者是当你跟最好的朋友说今晚没法去参加他的聚会了,因为你感冒非常严重,但是孩子就眼睁睁地看着你好好的。

如果你想要扭曲事实,就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些是小小的社交谎言,向孩子解释谎言也是分程度的,有时你会真假参半,但是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于一些父母来说,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心里面在想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6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高档的装潢,热闹的场面、美味的佳肴,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带着女儿四处参观。她以为女儿会很高兴,可没想到女儿特别扫兴,一直吵着要回家,妈妈不同意,就索性坐在地上哭闹,结果穿的鞋子也掉了。

      妈妈气愤地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蹲下给女儿穿鞋。但在蹲下来的那一刻,她惊呆了,她眼前看到的全是大人晃动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女儿会不高兴,原来孩子看到的,是与成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和大人站的高度和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加之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够,他们很难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所以往往用大哭大闹等消极方式来表达。那么,孩子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

      《了解你的孩子》这套系列书籍,就是孩子心里话的最好翻译家。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三本,《6到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科琳娜·阿维斯和比迪·尤埃尔,都是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心理学专家,他们在书中结合了大量临床经验和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6到9岁孩子的内心世界。

      提起塔维斯托克诊所,也许你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大有来头,它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英国顶尖心理治疗机构,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温尼科特等心理学大神们,都曾在这里讲过课。它的地位之高,被全球心理学从业者以及爱好者视为心理学中的“神圣殿堂”。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你的熊孩子,可能是最关心你的好孩子”。谁都有能力做家长,但不是谁都有能力做好家长。6—9岁被称为童年中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走向独立,他们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渴望成为“小大人”,但在自我表达上,方式依然是笨拙而稚嫩的。

      网上曾经有过一个视频,讲述了三对亲子关系,三对父母坐在一起吐槽自家闹腾的“熊孩子”。第一位父亲说:“我熬了一个礼拜写的程序,一转眼的工夫,全被孩子毁了。”第二位妈妈说:“我家闺女趁我在敷面膜的时候,把所有的面膜都撕开晾干了。”第三位妈妈说:“我花了一个星期画出的作品,被女儿涂得乱七八糟。”

      身为父母,当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孩子毁于一旦时,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真是恨不得痛打孩子一顿。

      然而,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对着干?是孩子真的这么可恶?还是自己不够了解孩子?

      事实上,第一位爸爸的孩子,因为看到爸爸整天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没有时间陪伴自己,所以想帮爸爸早点弄完工作;第二位妈妈的孩子,因为妈妈在敷面膜时不理她,于是想帮妈妈把面膜晾干,这样妈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了;第三位妈妈的孩子,看妈妈为了一幅画画了一个星期,于是拿起画笔,帮妈妈完成画作。

      剧情发生了反转,在大人们看来的“熊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恶,让大人们抓狂的捣蛋行为,背后隐含着的,不过是孩子对父母最纯粹的爱,他们渴望成为“小大人”,能够帮父母解忧,只是由于年龄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常常会把事情搞砸。

      但有时候父母会沉浸在自己的固定思维里,认为孩子是调皮的、懒惰的、不守规则的,甚至是充满破坏性的,带着这些理解,父母就很容易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负面解读。比如“孩子这么做,一定是因为想捣乱”,甚至认为“他一定是为了气我”,然后用打骂或惩罚的方式去处理,那不仅无法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还会恶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吧,一个7岁的孩子在练习书法,每次开始练的时候都会问妈妈:“我要练多久?”妈妈说四十分钟。这时孩子还要反复确认,“真的只要四十分钟吗?你要说话算话哦。”妈妈开始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斤斤计较上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超过了规定时间没有及时停止,孩子很生气,嚷嚷着妈妈不遵守时间。妈妈脸上挂不住,心底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对着孩子吼:“让你练久点还不是为你好啊,整天就想着玩玩玩。“

      在妈妈看来,孩子在时间上的纠缠是为了偷懒,为了减少练习时间,但如果她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希望拿到爸爸妈妈的保证,以此来获得对世界的掌控感,那妈妈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在孩子看来,她计较的并不一定是练习时间,只是想确认父母的保证有效,使她对未来时间有一定的把控,获得时间上的安全感。

      若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也许妈妈就会作出不一样的反应。她会变得更加客观,耐心地和孩子做好时间约定,或者向孩子说明,有时候自己没有办法保证练习时间的原因,让孩子理解父母对时间的不可控。

        其实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间相差的,是家长能否对孩子言行的正确理解。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值得家长们用心对待,给予他们无限关爱。孩子没做过父母,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但我们是从孩子成长为父母的,很多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我们都经历过。

      有时候可以试试用儿时的经历去理解孩子,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作为孩子的感受,一定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这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我们错怪了他们。

      若父母能多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义,熊孩子也会变成好孩子,你也能培养出“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但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意图,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并不容易,他们站不到理解孩子的立场上。不过你放心,这正好是心理学家所擅长的,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帮助家长们读懂孩子的心里话。

      本书把6到9岁的孩子分成6到7岁和8到9岁两个阶段,虽然这两个阶段非常接近,但孩子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

      首先,我们聊聊6到7岁的孩子,他们在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想做个“小大人”。孩子对成熟的渴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个人认知。孩子在6岁以前,对世界的感知还是比较模糊的,但在6岁以后,孩子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比如,“3”不仅仅可以代表数字“3”,还可以代表三件事,三个苹果,把抽象的想象和已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就会容易许多。

      同时,孩子的身体也摆脱了摇摇晃晃的年代,能够主动尝试着建立身体与心理的平衡,其中学骑自行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学骑自行车,也是很多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这是父母不能替代孩子去完成的一件事,孩子需要协调身体和动作,找到最佳平衡感,还要克服怕摔倒的心理障碍。

      书中提到了杰玛学骑车的故事,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发现既要踩踏板和掌控车把手,还要保持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摔倒了好几次,还经常为自己没法马上学会骑自行车而感到难过和羞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骑车技巧后,杰玛开始享受骑车带来的自由感和速度感,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

      学骑自行车,可以看做是孩子成为“小大人”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开始发生转变,他不再是躲在父母怀里的“孩子”,而要像个“大人”一样,随时做好接受挫折的准备,还要学会独立克服困难。

      当孩子的思维开始从“孩子”向“小大人”过渡,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体现在家庭关系上,因为对于6到7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外界接触的并不多,生活重心依然是家庭。

      第二个方面,在家庭关系中的变化。大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总会潜意识地认为,父母是超人,有能力克服所有的困难,所以孩子在摔倒后会哭着喊爸爸妈妈,想要吃雪糕也会嚷嚷着让爸爸妈妈去买,因为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现在,孩子对复杂世界有更多的看法了,就像前面提到的学骑自行车,已经知道爸爸妈妈不能替代他们去学。除此之外,爸爸妈妈也不能阻止心爱的猫咪死掉,不能让砸碎的花瓶复原。这时候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虽然可以提供爱和指引,但不像曾经自己认为的那样无所不能。

      书中提到了《但是你答应过的》里讲的一个小故事,主人公凯蒂就曾要求父母承诺许多事,而这些都是无法掌控的。其中有一件事是这样的:凯蒂不想去医院打针,她要父母保证打针一点也不痛,可爸爸让她失望了,但爸爸的一番话却意味深长。

      凯蒂的爸爸对女儿说:“你必须要学会一件事,父母并不能控制所有事,当大人说‘我保证’的时候,他们的意思通常是‘我希望是’。”

      既然家长不是超人,那就不必表现出无所不能、掌控一切的样子,这反而会让父母的权威受到考验,大大方方地向孩子表示自己很抱歉,其实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虽然孩子开始了解到父母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但在心理上,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依然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可现在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二胎家庭多了起来,家庭关系变得复杂,父母的关注不可能只焦距在一个孩子身上。

      6岁以后的孩子会慢慢了解到,自己不再是家庭的中心,而当一个孩子放弃小宝宝的身份让位给另一个婴儿时,就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感受:嫉妒、比较、竞争。觉得自己的妈妈被偷走了,不欢迎家庭新成员的到来。

      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女明星胡可就曾在综艺节目里谈到过两个孩子的一个故事。

      因为有了二胎,胡可担心哥哥动作不知轻重会伤了弟弟小鱼儿,所以经常对哥哥安吉说:“你是老大,要多让着弟弟,要保护弟弟,不能欺负弟弟。”两个孩子抢玩具,她会让哥哥让给弟弟,两个孩子闹矛盾,她也会教育哥哥要懂事。但渐渐地,胡可发现事情不对劲了。

      有一次,她发现哥哥狠狠掐了弟弟一把,她批评完哥哥后,哥哥对弟弟说了一句话让人愕然的话。哥哥说:“我现在这么惨,都是被你害的。”

      现实生活中,家长通常会站在年纪较小或较为柔弱的孩子一方,但我们也该记得,6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我们没法要求他们整天保持做一个“为父母考虑的小大人”,所以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别忘了大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的。

      后来胡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尽可能地用对事不对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用单纯的“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的原则。慢慢地,两个孩子变得和平了,哥哥不再那么抗拒弟弟,甚至还会主动照顾弟弟。有时候父母越干涉,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越激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关系的平衡,远比父母粗暴地让“大的让着小的”有用得多。

        第三方面,学校生活。对于孩子而言,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权威可能还会超过家长。

      因为儿童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会把之前所拥有的关系当作参照,换句话说,孩子在家里和兄弟姐妹竞争,想要在父母心中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在学校就和其他同学竞争,想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

      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们为了抢答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举手。被选中回答时,满脸得意,没被选中,会感到受挫,这种大家都渴望被老师注意到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喜欢证明自己是守规矩的“乖孩子”,努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小大人”的规范,如果这时老师通过设立一些明确的班级制度和奖励,就会刺激儿童天生的竞争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

      接下来,8到9岁的孩子,他们在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渴望从一个“小大人”变成“酷家伙”。孩子的“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家庭关系。这个阶段的家庭关系和6到7岁阶段的有所不同,8岁以前,孩子对家长会有紧密的情绪依附,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会和其他兄弟姐妹争风吃醋。

      但这时的孩子已经从黏着父母的宝宝变成了酷家伙,比如妈妈送孩子出门前想亲孩子,他们却扭过头去。当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在卧室里亲吻,不会觉得嫉妒或好奇,会迅速转身离开,嘴里嘀咕一声“恶心”。这其实是孩子早期的恋母情结逐渐减少,所以会开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和关注,对父母的占有欲也没有以前强烈了。

      那和兄弟姐妹的相处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对6到7岁喜欢争夺父母宠爱的孩子来说更成熟一些。8到9岁的孩子会成为其他年纪更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的称呼,会让大孩子生出一股责任感,把保护弟弟妹妹当成自己的责任。

      无论兄弟姐妹在家是如何互相争吵,出了家门,哥哥姐姐会尽一切去保护弟弟妹妹,这是孩子的“酷“性使然,也是心中责任感的驱使。所以爸爸妈妈们别担心了,即使兄弟姐妹在家打得你死我活,但在外他们会团结一致,互相照料的。

      第二方面,游戏社交。8到9岁的孩子在减少对家庭依赖的同时,还表现出对外界的浓厚兴趣,除了和父母在一块,更多的时候是和朋友们在一块玩游戏。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很想成为某个团队中的一分子,同时也想结交一个对他而言很特别的朋友。8到9岁的孩子通常会从事各种游戏社交,男孩们可能喜欢踢足球,女孩子可能喜欢跳皮绳,他们在活动中在寻找朋友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能够被接受。

      学校操场是孩子们培养友谊的好地方,比如班级球队打赢了一场球赛,在比赛过程中队员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出来的默契,就很容易转化成孩子们之间坚固的友谊。大人们在其中不需要参与太多,从旁协助即可,建立和经营友情的方式必须靠孩子自己摸索。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活动,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游戏有清楚的规则,非常符合孩子们要求公平的内心需求,他们具有攻击性的冲动,可以通过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和棋类游戏发泄,同时在游戏中运用才智击败对手。

      竞技性的对抗,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投入,这是孩子在学习“竞争与输赢”时很重要的一部分,教会孩子用平常心看待输赢,从特别在意得失的“小大人”逐渐变成输得起的“酷家伙”。

      第三方面,阅读兴趣。孩子除了通过游戏来与外界建立联系外,阅读书籍也成了他们主动探索世界的重要方法,特别是8到9岁年龄段,正是快速积累知识、探索世界更多可能性的时候。

      学会识字阅读,是评估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激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进而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家校配合。学校在校内设置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而家长在家中,留出一段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这样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阅读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而后积极参与进来。

      第二个,利用影片协助阅读。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虚构故事有特别的向往,最喜欢的故事中往往会有一个拥有强大能力的主人公。观看影片,孩子会把自己带入主人公的角色,通过人物故事的经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在观看后,大人们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既加深印象,也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培养。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程度差距很大,有的孩子只能够阅读绘本,有的已经能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了。能力有差距没有关系,不必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只要孩子愿意阅读、喜欢阅读,这本身就是在展现他们酷的一面,主动与世界发生连接。

      综上,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所讲的主要内容。

      首先,6到9岁的孩子处于童年中期,正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希望自己能够给父母帮上忙,但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依然比较笨拙,常常导致糟糕的结果。父母要跳出自己的固定思维,避免偏见,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心里话。

      其次,我们讲到了6到7岁阶段的孩子,似懂非懂的“小大人”。他们的个人认知思维有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学会独自克服困难,也意识到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以及自己不再是家庭的唯一中心。但总体来说,他们对家庭的依赖还是比较大的,身心发展不够充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协调。

      最后,我们讲的是8到9岁阶段的孩子,蓄势待发的“酷家伙”,他们逐渐掌握了身心平衡,开始追求个性发展,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外的世界,渴望交朋友,渴望与世界发生连接。

        世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经过反思和练习就能臻于完美的,趁孩子还小,趁我们还来得及,与孩子一块成长吧。这本书将动摇我们头脑中那些坚固的东西,让我们看到太多曾经所谓的正确,其实都是对生命的偏见。读完本书你才发现,养育一个孩子,其实就是一次父母对爱的觉醒与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说谎,顾名思义就是故意说假话。其实说谎是大人对于谎话的定义,小朋友并没有说谎的概念,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六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具有说谎能力,比起不会说谎的孩子思维能力更强。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对于大人来说,说谎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然是假话,那么孩子必须具备虚构故事的能力,而且假话要说的大人相信,那就必须说的合理有逻辑,这又是在考验小朋友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所以,要学会说谎,必须具备虚构、表达、合理、逻辑的思维能力。当然,这不是在努力孩子说谎,只是告诉家长当你发现孩子们竟然学会说谎的时候,不要生气不要责骂孩子,这也是孩子聪慧的一个表现。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慢慢地将孩子的这些能力转化到其他地方,改掉说谎的小问题。

现在也许你对孩子说谎这件事不是特别的愤怒了,开始慢慢思考为什么我的孩子要说谎呢?明明我们教育他要正直、善良、勇敢,为什么不能说实话呢?

孩子为了避免挨打而说谎的案例有很多,部分家长对做错事情的孩子不是打就是骂,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觉得做错事情千万不能被家长发现不然又得挨打了,他们只能编造谎言来逃脱家长的责备。

当然,有少部分的孩子说谎是为了保护家长,希望家长高兴。有些时候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孩子一旦做错事情虽然不会责骂孩子但是家长自己会很难过,整天愁眉苦眼的。孩子看在眼里,慢慢地就会知道,妈妈对我要求这么高,我不可以让她失望。一旦你做错事情,他第一反应是妈妈肯定会很难受,还是不要让她知道了。于是,新的谎言就诞生了。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说谎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人,自然不允许孩子有撒谎的行为存在。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学会两个方法:

一、减少孩子说谎的诱因。这就是家长行为方面的问题了,怎么去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与反应直接影响了孩子是不是会在下一次的犯错时选择说谎。如上文中提到的,总是打骂责备孩子,或者是家长自己把难受整天表现在脸上,都是不可取的。

二、教育孩子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就是: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对大人来说如此,小朋友更是,有些道理孩子都懂,很不耐烦大人和他又说这么多,有些道理对小朋友来说深奥又艰深晦涩,说完就忘。所以,重要的是讲道理融会贯通,通过讲故事,增加孩子兴趣,慢慢引导孩子。

比如,小孩子可以跟他说狼来了、匹诺曹的故事,大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历史上的典故哟~(以上内容来自西点_军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17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9
下一篇2023-04-09

随机推荐

  • 兰蔻小黑瓶多少钱

    兰蔻小黑瓶价格表兰蔻小黑瓶眼霜15ml 精华眼膜霜 38500元兰蔻小黑瓶套装 小黑瓶肌底液50ml+眼膜霜15ml 112914元Lancome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50ml76507元兰蔻美颜活肤液精华肌底液小黑瓶7ml480

    2023-12-14
    29800
  • 娇韵诗美白水乳怎么样

    好。1、功效,娇韵诗美白水乳是以美白提亮功效为主的牛奶水乳,是一套将温和与护肤功效相融合,有洁净软化肌肤、细致毛孔的作用,唤醒肌肤莹亮光泽。2、技术,娇韵诗美白水乳有着堪比美白精华配置的水乳组合,不仅享有娇韵诗焕白系列的核心技术,而且将护肤

    2023-12-14
    31400
  • 香奈儿5号和邂逅哪个好闻

    香奈儿5号和邂逅哪个好闻香奈儿5号和邂逅哪个好闻?香奈儿5号和香奈儿邂逅都是香奈儿香水中的一个系列,很多人买香水的时候都会从二者中选择。下面为大家分享香奈儿5号和邂逅哪个好闻。香奈儿5号和邂逅哪

    2023-12-14
    24300
  • 雅诗兰黛红石榴滋润和清爽价格一样吗

    雅诗兰黛红石榴滋润和清爽价格一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款雅诗兰黛的红石榴乳液分别有清爽型和滋润型,250元到650元,清爽型的质地相对来说更加的轻薄干爽一点,不会显得很油腻,比较适合肤质是油性皮肤的人群使用,而滋润型的石榴水相对来说会

    2023-12-14
    31500
  • 卖护肤产品微信朋友圈吸引人的广告词(精选20句)

    1、肌肤的亲昵,的体验。 2、有创意的微商护肤品宣传广告词 3、逆时驻颜修复面膜保湿,抗衰老。 4、我想做微商代理,免费代理当老板! 5、请对你的皮肤更仁慈些比弗化妆品公司 6、“神经酰胺”面膜保湿,抗衰老。 7、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

    2023-12-14
    31200
  • 郑州最大的化妆品批发代理商

    郑州最大的化妆品批发代理商?郑州最大的化妆品批发代理商如下:第一,网上找化妆品厂家如果知道具体想要的化妆品厂家,那么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化妆品厂家名称看看。部分厂家会有自己的网站,那就可以找到****。而没有具体目标的话,一些厂家也会在其他网站

    2023-12-14
    20000
  • 玫瑰护肤品的功效与作用 玫瑰护肤品有什么好处

    1、抗氧化功效。玫瑰富含的维生素C是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质,作用于细胞中,具有很明显的抗氧作用,可以帮助肌肤抵抗衰老,维持健康年轻的肌肤。 2、保湿滋润。玫瑰中的糖具有强大的保湿和锁水功能,对于干燥的肌肤,能够起到显著的保湿和锁水效果,同时,玫

    2023-12-14
    19500
  • 补水效果好的护肤品排名

    补水效果好的护肤品排名:玉兰油Olay、欧莱雅、雪花秀、科颜氏Kiehl's、倩碧Clinique、雅诗兰黛、兰芝Laneige、兰蔻Lancome、自然堂CHANDO、后Whoo,其中雅诗兰黛护肤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雅

    2023-12-13
    18800
  • 曼秀雷敦薄荷唇膏好不好用 曼秀雷敦薄荷唇膏成分安全吗

    曼秀雷敦的薄荷唇膏和植物系列唇膏一样卖的都是很好的产品,最近也是想要有购买意图的,这个曼秀雷敦唇膏到底好不好用的?这款唇膏里面的成分安不安全呢?曼秀雷敦薄荷唇膏好不好用曼秀雷敦薄荷唇膏好用,这款唇膏上嘴非常滋润顺滑,不会黏黏的糊在嘴

    2023-12-13
    20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