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大小通常以核苷酸碱基对的数量表示,单位为百万计,写成Mb或Mbp。
人类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共46个)所构成,每一个染色体皆含有数百个基因。
1号到22号染色体编号顺序,大致符合他们由大到小的尺寸排列,23号为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最大的染色体约含有2亿5千万个碱基对,最小的则约有3800万个碱基对。总共约30亿个碱基对,即3000Mbp。
扩展资料:
人体基因组碱基对数据计算历史:
1964年,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Friedrich Vogel,孤身一人进行了历史上对于人类基因组数目的第一次计算。
Vogel计算的第一个基石源于此前对于人类染色体重量的测量。Mirsky and Ris通过实验得出人类单倍体的染色体大小为2.72 × 10−12 g。综合其他实验结果,为简明,Vogel选择了3 x 10-12g作为人类单倍体基因组的重量。
已知一对核苷酸的质量为1.026 x 10-21g(GC对和AT对相差甚微),据此Vogel估算人类基因组的大小为30亿个碱基对——这一估算与今天的测序结果惊人接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大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基因组
正常人46条,即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女或XY男)。
染色体46XY1qh+表示:染色体数目正常,1号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次级溢痕增加,属于染色体异常但不是太严重。
染色体46XY1qh+生育的话容易流产,畸胎的情况比一般人群高些。
扩展资料:
染色体多态性主要表现为异染色质的变异,特别是含有高度重复DNA的结构异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集中分布于着丝粒、端粒、随体、次缢痕和Y染色体长臂。从分子水平上看结构异染色质所含DNA主要是“非编码”的高度重复序列,不含有结构基因,没有转录活性。
因此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异染色质是多余的,无特殊功用,也无表型效应。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异染色质在着丝粒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和染色体分离所必需的。
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粒区,以确保染色体的分离,并能使着丝点稳定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促进沿染色体全长的联会。因此,异染色质的异常有可能影响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联会,乃至影响配子的形成,进而导致不孕不育。
染色体多态性有一定的临床效应,且是以流产、死胎、不孕不育为主要表现,占总临床效应的79.44%。但还有待从分子水平对染色体多态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染色体多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