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准化访谈中如何做好适当追问?

在标准化访谈中如何做好适当追问?,第1张

• 详尽式追问,即在访谈对象给出答案后,为了让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进行的追问,如“还有什么吗?”

• 说明性追问,即为了让访谈对象更详细地解释某些东西而进行的追问,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系统追问,即为了了解某些信息的来源而进行的追问,如“他们听谁说的?”

• 假设追问,即为了弄清访谈对象的各种可能态度和观点而进行的追问,如“你当市长,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 情感反应性追问,即为了获得对方对某一情况的情感反应而进行的追问,如“你对这事的态度如何?”

• 正面追问,即访谈者感到对方回答不真实而进行的追问。

首先设计追问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设计追问内容,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要在关键点上追问。如上述“9加几”案例中,教师为引出“9加几”的问题“还有几箱牛奶”而进行追问。老师期盼学生能问到这个问题,可学生偏偏没有想到它。这样的追问都是徒劳的,除了浪费时间之外,别无它用。其次要考虑学生产实际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凑十法”这种思维层次较高的方法时,老师的追问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思维层次低的方法来迎合教师的算法多样化,却没有用心理解“凑十”的优越之处。 其次,选择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一节课应采取多种追问方式,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追问属于因果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课例中,当学生出现9加1,再加4的算法时,教师应采用因果追问:为什么要先加1,再加4?你们理解他的意思吗?这样有利于引发全班学生深入思考,在掌握算法的同时体味数学的简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还有吗?”属于发散追问,“还有吗?”本身是个好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如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学生举例等环节中就可以适当地用“还有吗?”“更简便的方法在哪里?”等进行追问。然而,即使都需要发散追问,也不是除了“还有吗”就无话可说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的。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追问,也可以进行学生追问教师,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确定追问对象。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先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许他们会说出往上数的方法。然后老师追问全班: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根据优秀学生的回答与补充,引导他们认识数数法也是可以的,但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如凑十法。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分明的学生都江堰市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追问不在于多少年来,而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要“问得其所”。最后,笔者认为追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的“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这才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10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2023-04-07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