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热性和寒性药物都有,但是基本还是一个偏重于热性的方剂。
指导意见:
蒲黄和车前草都是寒凉性质的药物,但是淫羊藿,黄芪,川牛膝都是热性的药物。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sì qì)
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
2.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中医
一、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效
1、治疗作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2、不良反应:四气对人体作用具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产生
主要有二种学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入腹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寒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二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四气的不同内涵。禀受于天说揭示了药物的自然之气,入腹知性说揭示了药物的性能之气,后者是四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农村里面有很多俗语,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都是农民朋友的经验;
1、“稻香只怕风来摆,麦香只怕雨来淋”,这句话说的是稻子熟的时候就不能刮大风了,不然粒都丢了;而麦子收的时候怕下大雨,其实收粮食的时候都怕下雨,晒不干就容易坏;然后下雨也会耽误收获;
2、“粗饭养人,粗活益身”,这句话确实比较安慰咱们穷人,不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粗饭可以促进胃肠道及各个器官的锻炼,而粗活更能锻炼身体;也就是说穷人靠自己健康,而富人多靠医生保健康;
3、“心宽体胖,手勤体壮”,这句话说的是心事少了人就容易胖,比如人现在最大的事就是结婚,结婚后普遍都发胖,事少了;而经常干活的人会更加壮实,因为人的肌肉是锻炼出来的;
4、“热药冷吃,冷药热吃”,这句话说的是治疗热性病的药物是凉性的所以需要需要需要冷吃;而治疗冷性病的药物需要热性的来解决,所以才会这么说;热因寒用,温热药治寒证,反佐以寒而发挥作用zhi。例如阴寒证格热dao于外,zhuan服温热药常见格拒吐出,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则不呕吐。寒因热用则反之。热药凉用,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热性的药物,反佐寒凉药物应用。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zhi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shu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