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的治愈标准,是以痰结核菌检查为主要考核指标的。 因为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只有结核菌被消灭,才能控制传染源。在化疗过程中观察痰菌的变化比观察X线变化要敏感。从有效化疗开始后,两天内即可测得活菌计数显著下降。而X线变化较慢,即使较快的X线病灶的改善,也需要1~3个月。如经过治疗痰菌仍阳性,只有X线显示病变吸收、稳定,说明化疗并不成功,传染源仍未控制。 对于痰菌阳性的
肺结核病人,在完成预定的疗程,最后2个月连续痰菌阴性,即为阴转治愈。对于痰菌阴性肺结核病人,在完成预定的疗程,痰菌仍然阴性者,为满疗程治愈。 对于痰菌连续阴性(或连续阴转),病变全部吸收或无活动性,空洞闭合达半年以上者;如残留空洞,则需满疗程停药后,痰菌连续阴转达一年以上者,为 临床治愈 。 对于临床治愈的肺结核病人,经2年观察X线无改变,痰菌持续阴性,即为 临床痊愈 。 肺结核病灶彻底消除,包括完全吸收或手术切除,或经确定病灶内已无结核菌存活,即为 病理学上的真正的治愈。 此外,肺结核有三种治愈标准:一是“ 解剖治愈 ”,肺结核发现早,病变范围局限,而且是新鲜的“渗出性病变”,这是一种“可逆性”病变,采取合理的抗结核治疗,肺部病变完全吸收,肺部不留任何痕迹,称为“解剖治愈”; 二是“ 临床治愈 ”,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被发现时已错过了“解剖治愈”的机会,因病变已不那么局限,肺内已形成了一些病变后“修复性改变”,也就是疤痕形成,即X线的片上所见到的“斑片状”、“索条状”、甚至“硬结钙化”阴影,且随疾病的好转其“密度 ”越来越高,胸片显示曾经患病处的阴影与正常组织的分界线愈益清晰,此时已述临床治愈,但肺内还残留一些疤痕组织,属“不可逆”的改变,永远不会消失,就好象皮肤上长胧疱,好了以后留下一个疤痕一样,不同的是皮肤上的疤痕内不含细菌,而肺结核临床治愈后的疤痕内可能存在着细菌,这种细菌它不活但也没死,处于一种半休眠或休眠状态,可以称为今后结核复发的“祸根”,药物不能将其百分之百的消灭,但可以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将其消灭,那时候就达到了所谓“ 生物性治愈 ”。达到了生物性治愈,从现论上就只要不重新感染结核菌,经过一段时间患者的结核菌素(OT)试验,或PPD皮试也将转为阴性。而此时肺内疤痕阴影依然存在。吸收(absorption)
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单细胞动物直接从生活的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 ;多细胞动物消化管(腔)内,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和水分、盐类等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以及脊椎动物肾小管中的物质重新转运到血液,都属于吸收。吸收的方式多种式样,但都是为了供应机体营养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单细胞生物和高等动物,营养物的吸收过程都是物质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或再由细胞内穿过另一侧的细胞膜离开细胞,进入组织液或血液。随着生物的进化,对不同物质的专一性的特殊吸收机制占有更重要地位。以哺乳动物的小肠吸收为例,可将吸收的一般机制归纳为:①单纯扩散。即物质的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进入浓度低的区域。细胞膜是处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一层脂质膜,因此,只有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分子,才有可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又称弥散)。单纯扩散方式的吸收过程不消耗能量,物质分子依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移动。单纯扩散不是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方式。②易化扩散。物质分子在细胞膜内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载体)协助下,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这种易化扩散同单纯扩散一样,也是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膜而透向浓度低的一侧。某些非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即通过这种方式。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代谢能量。③主动转运。一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可以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物质通过膜的转运。例如,小肠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就是以主动方式逆浓度差转运的。④内吞。种系发生上原始的摄入食物的方式。是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包围食物颗粒或伸出伪足把食物颗粒卷入细胞内。小肠对一些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如完整的蛋白质、甘油三酯,可用内吞方式吸收。
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与消化管各部位的组织结构、食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的长短和食物被分解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管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胃仅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部份营养成份在小肠内已吸收完毕,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时已经不含有多少可被吸收的物质了。大肠主要吸收水份和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