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的智力在手指尖”,言外之意就是手眼协调能力对孩子成长而言十分重要。曾有团队从北京市的一所普通小学 1 、2年级共 8 个班中 ,由班主任老师提名,选取了“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各 30 名作为被试。结果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的水平明显高于学业成绩差的儿童。
那么,什么是手眼协调能力呢?
手眼动作的协调是指人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是由小肌肉的能力配合知觉能力而组成的。 比如,新生儿宝宝用小手开始练习抓握,从最初的反射性抓握到自主性抓握,从全手掌抓握到使用拇指抓握,从三指抓握到灵活的两指抓握,就是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不断进步的体现。
手眼协调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单纯的眼的活动和单纯的手的活动对于宝宝的成长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通过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孩子会发现物品更多的特性,有效促进宝宝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比如,一个积木,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到积木的大小、形状、色彩,手的触摸可以感知到积木的软硬、光滑度、冷热等特性,综合这两种感受,宝贝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积木这个物品。
宝宝手眼动作的协调是随着神经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当宝宝的双手会根据知觉讯息而改变活动的方向及力度,这就是手眼协调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手眼协调能力能帮助宝宝更好适应环境的要求,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宝宝0-3岁这个阶段,是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的引导和协助非常重要。蒙台梭利博士曾说,手是智力发展的工具,家长千万别只顾着注重宝宝大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精细运动发展。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机会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比如教会孩子自己吃饭,就是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从一开始孩子只会用手抓,到学会用汤匙,用筷子;从一开始无法把食物准确送入口中到吃饭不会撒得到处都是,就是手和眼慢慢在彼此适应,互相沟通,进而达到协调的效果。聪明的家长,一定会根据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情况,给予孩子不同大小、形状的食物,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而除了吃,生活中还有很多训练的好机会,比如 穿衣,系扣子、拉拉链、系鞋带等等。当孩子满两岁,家长就可以逐步地引导孩子做这些练习,而不用刻意去找专门训练手眼协调的 游戏 。虽然这些训练对孩子来说一开始是有难度的,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用 游戏 配合着练习,并不断重复,孩子就会做的越来越好。
推荐给大家一个相当棒的玩具,可以帮助宝宝反复进行系鞋带、按开关、插插销、扣扣子、拉拉链等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让宝宝“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聪明一点点”。这个玩具就是很有名气的—— 蒙氏忙碌板 。
蒙氏忙碌板是一块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的木板!这里头,有让孩子转转转的表盘,让孩子按一百遍的开关、让孩子锻炼锻炼的插线板等等,每一种玩法都跟生活有关,让孩子能通过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来学习和锻炼,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慢慢形成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很多早教中心,蒙氏早教课是指定的课程。我们不一定“斥巨资”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上早教课,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块蒙氏忙碌板在家给孩子上早教课,让孩子开开心心玩耍的同时也满足好奇心、 探索 欲,培养孩子多种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增进家长与宝宝的互动交流,所谓亲密的亲子关系,或许就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玩蒙氏忙碌板。
一块板子,燃烧宝贝的小宇宙!
#凌晨爸妈成长记#
手眼协调是指人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婴儿手的抓握技能的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了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手指灵活性增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婴儿动作发展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
1、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
2、由内而外发展的近远原则
3、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2]
手眼协调性的发展
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是随着神经精神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5个月的婴儿伸手够玩具时往往还抓不准;8个月时不仅能准确地抓握,而且还会两手传递;10个月的小儿能用手指捏小米花;12个月的孩子开始握笔乱画;18个月时能用3-4块积木搭“楼房”;2岁能搭7-8层高了。可见,周岁后的孩子手眼动作已基本协调,已能完成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 [3]
应用
训练婴儿手眼协调性
1.给孩子买一些操作性玩具,如积木、插板,也可用纸盒和冰糕棍自制插棍玩具,让孩子反复练习。
2.握笔画画是训练幼儿手眼协调的基础项目。绘画(乱涂乱画)既发展了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又能通过画出的痕迹进一步激发他的兴趣。
3.让孩子自己拿勺吃饭。几乎每一个小婴儿都喜欢勺,都喜欢自己拿勺搅饭,并试着往嘴里放。这是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一个绝妙的项目。孩子通过数十至数百次拾勺舀饭,并且送往口中,很快手眼配合越来越好,动作就协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