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古话,是韩非子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的通俗说法,说得是对孩子需要一定的惩戒教育。但是这种教育绝对不是家庭暴力,是在孩子有明显重大错误时实施的一种惩戒。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吹不得,打不得,一个孩子有五六位家人护着宠着。对孩子的教育历来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古人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有一个简单实用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体罚。
在古人看来,教育孩子道理和体罚二者要并用,所谓恩威兼施。对于孩子屡教不改、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时是需要体罚的。这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担当,人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慎言慎行,是古人特别注重的,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如此。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人有是有惰性的,是会贪图享乐的。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又有惰性。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担当意识。而适度的体罚就是找到二者平衡点的有效方式。
用棍棒可以教育出很孝顺的孩子,用荆条可以打出善良的人。我的母亲对此深信不疑,我和弟弟犯了大错,母亲一定会用细细的长条形的树枝狠狠地打我们。当然母亲打我们有自己的规矩,一是我们犯了大错,二是不当着别人的面,三是只打屁股不打脸,四是初中以后就不再打了。
我们现在回想,如果没有母亲的棍棒教育,我们兄弟一定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说不定也不会好好念书。我们感谢母亲的棍棒教育,让我们知道了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要有敬畏之心不是什么事都是可以做的,要有是非观念要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打孩子,并不是不爱孩子。打孩子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无形的爱,是一种对孩子更加严格要求的爱。孩子有错时,你打他,他对你心存敬畏,对错误心存敬畏。慢慢地,孩子就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的好,什么才是真的爱。这样的孩子既敬重你又热爱你,长大后也就会更加孝顺你。
传统教育中有一种理念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可能是中国普遍家庭都会存在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传承下去,这取决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他们是否会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呢?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认可这种教育方式。我认为这句这种教育方式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棍棒是为孩子父母的一个底线,当孩子触碰到这个底线的时候,不应该要以棍棒去找他,而是作出相应的惩罚,但是惩罚不宜太过严重,相应的也做了好事要夸奖,也可以奖励。许多家长做这个棍棒教育都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当然都会认为只有这样压迫孩子才能更快的成长懂事,把同龄人比下去才会让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如果不能掌握这个度,这样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就会成为一种压力: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不是不喜欢我?自卑暴力烦躁等情绪也会相应而来,这种情绪下,孩子心理健康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所以棍棒教育这种方式最重要的想要让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为了责骂。
或许用棍棒教育出了“逆子”而不是“孝子”。一位父亲因为他的儿子不上进,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不好,动不动就对她拳脚相加,打骂是经常的事情,甚至还用用皮带和棍棒抽打,听说儿子有偷盗行为,就先用手铐将儿子反铐在椅子后面,再用针扎儿子的手。父亲把改变生活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读书不够努力,让他伤透了心。他认定棍棒底下是能出孝子的,于是就在儿子身上动粗。到后来,打骂孩子就成了一种习惯。最终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儿子把这位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父亲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给儿子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恐惧,家庭也没有给予他温暖和关爱。于是,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就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的青年。在这些不良青年的唆使下,他的不良行为越来越多。这就是棍棒教育的不可取之处。
我觉得棍棒教育并不是真的用棍棒去打而是讲究棍棒下的惩罚与规律,在孩子教育中以爱和耐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要以夸奖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去顺应自然,去成长,勇敢的面对这个社会,而棍棒教育则是为了控制住孩子,不要做出出格的事情或法律不允许的事事情,树立起父母的尊严,教育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第一、中国式教育素有“不打不成器”的传统。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孩子做错事打一顿就好了。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因为孩子调皮捣蛋、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棍棒式教育。更在平时生活中以故意“泼冷水”式教育,打击、嘲笑、各种不认同孩子。实际上这种“打击式教育”不仅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虽然这是父母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是让人很痛苦的教育方式。
第二、中国式父母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长辈,而非朋友。
或许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就是晚辈,并非朋友。晚辈就应当听取长辈的意见,不接受任何反驳。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也都是表达的很强势,不会真正听取孩子内心的声音,有意无意间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对于孩子的表现动不动就给与否定,甚至打击。他们会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孩子们就应当按部就班,不能犯下任何错误。有没有想过换位思考,每天被否定着,真的会把孩子的自信一点点的磨灭掉。
第三、谁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良好的沟通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你看人家小明比你听话多了”“你看隔壁张叔的孩子都比你强”“你看李阿姨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却是不少父母脱口而出的话,总是觉得要时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他,让他进步。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轨道,该承受的,该经历的,应有完整的体验。
这样有意无意对比反而更伤害孩子的情感、自尊,严重挫伤亲子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