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部分:
1,儿童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大脑还是一张白纸,不会产生语法、发音体系的干扰,成年人学习第二第三外语时,总会通过母语去学习,有时候是帮助,有时候是干扰。
2,儿童阶段就是无限探索世界的阶段,任何信息都会被高效吸收,他们的思维搭建处于最简单的阶段,也可以说儿童比成年人心性纯朴,大脑的任务就是感知记忆周围的一切,学习的动力就是源自好奇心这个最简单最高效的动力,效率肯定比成年人要高得多。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从科学角度来说,从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是每个孩子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可以自然高效地获得学习语言的能力。社会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无论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在情感上往往更容易接纳新的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母语的掌握过程,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自然而然的习得过程,在该语言环境下,孩子可以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母语。这个过程与成人的学习过程完全不同。
其次社会学上的普遍观点认为,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在不停地接收外界的声音,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到了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家长们总是在孩子耳边不停地重复着“爸爸”,“妈妈”,“爷爷”等等简单的称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语言从识别到认知,有了语言的意识,进而会根据大人说的话进行模仿,从而极快地掌握母语。而且大脑中的布洛卡区,在幼儿时期,会高速发育,促进孩子对语言区分能力和模仿能力的提升。在七到八岁时,布洛卡区发育会放缓,而到了十二岁以后,这个区域会关闭,所以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说,小孩子学习母语,天生就有优势,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所以不能说孩子没有专注于学习语言,其实在孩子开始说话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努力地在脑海里识别和认知语言,小孩子之所以能很快掌握语言,这是大脑发育模式决定的,我们可以说成是本能。总之,小孩子学习母语的方法和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语言学家一直试图解释这背后的科学机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本能,大脑天生就自带了一套普遍语法操作系统,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将这些预置的规则逐一激活,所以小孩子学语言才会很快。这个说法看起来很完美,很合乎直觉。然而,它是错的。
想象你是一个旅行者,来到一片陌生的大陆。一个当地土著向你走过来,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对着你嘟嘟囔囔。他看起来很热心,并且指着远处的某个地方。然而,无论你多么努力,你仍然无法弄懂他在说什么。
这差不多就是幼儿第一次遇到语言时的情形了。事实上,她所面对的情形可能更艰难。一方面,她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深奥难懂的术语,另一方面,与假想中的旅行者不同,她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人是在尝试进行交流。然而,这个星球上每个认知正常的小孩,在四岁左右时,都会变为一个语言天才。这一切的发生,要早于他们正式上学,早于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早于他们学会系自己的鞋带,也早于他们学会基本的加减法。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奇迹。而解释这个奇迹,可以说是50多年来语言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提出了一种观点,看上去是个不错的解释。他认为儿童事实上并不是在“学”他们的母语,或者说,至少不是在语法构建的层面“学”(整个过程实在是太快太轻松了)。他推断,儿童们一定是生来就有基本的语法知识——一种被写入DNA中的“普遍语法”。由于这种内嵌的因素,学会不同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不算什么难事,例如英语和法语。这样语言学习的过程就解释得通了,因为婴儿有一种语言的本能:一个在全世界所有语言中都能运行的语言工具包。
注1.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